7月25日凌晨,一架编号为00CA6181的翼龙-10无人机,从广东起飞后悄然接近东沙岛北侧的空域,距离不到100公里时,开始不断地进行往返飞行。
在此期间,台军的战机起飞应对,但突然遇到未知的无线电信号干扰,通话频道被强行打断,就在这时收到解放军发来的警告:“立即离开,否则后果自负”。
这不是个单一的事情,48小时之内,大陆各种型号的军事飞机反复飞到台岛周围的空域,台军几乎昼夜不断应付紧张局势。是不是有什么重大事情即将发生了?
7月25日凌晨1点55分,一架翼龙-10型高空长时间飞行无人侦察机从广东出发,沿着华南海岸一路向南飞去,目标直指东沙群岛以北的空域。
根据岛内公布的飞行追踪信息,这架飞机不仅靠近了东沙岛,还在100公里范围内频繁进行高强度的往返飞行,明显是在展开电子侦察和信号搜集的任务。
翼龙-10并不是普通的无人机,它拥有在海上和陆地复杂电磁环境中持续监控的能力,配备的光电设备和雷达系统能够全天候监测整个南海西北方向。这种“隐形”的存在,对岛内的防空预警体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令人留意的是,几小时内,一架BZK-005无人侦察机以及一架空警-500预警机相继进入同一空域,组成了一个侦察链条。这并不是简单的“绕飞”,而是经过精心安排、目标明确的电子情报联合行动。
遇到突然出现的多款飞机频繁进行侦察和监视任务时,台军立刻调动了F-16和P-3C等空中力量,派出伴飞和监控,以应对这种情况。
据岛内通报,在7月23日至25日的48小时里,至少有100架次中国大陆的军用飞机进入了台湾的“空识区”,其中有40架次集中在东沙群岛附近展开活动。这么高的频次和密度,真的是前所未有。台防务部门的高层私下透露:“以前我们说的是‘灰区骚扰’,现在则变成了‘实质性压制’。”
从7月初开始,大陆军机在东沙群岛和高雄外海之间频繁穿梭,和以前的“常规绕飞”不太一样。这次更像是在进行一种新型作战布局的演练,明显带有浓厚的战略色彩。
高雄到东沙这条线路,像是台岛南部防空识别区的“防线”,现在连续被突破,这不断干扰着预警体系和战术安排的正常运行。
要了解,在军事航空对峙中,虽然无线电喊话很普遍,但这次的“切入干扰”却意味着不一样的含义。
7月24日上午9点24分,一架台军战机在执行伴飞任务时,用无线电进行“例行喊话”,结果突然被强烈干扰信号压制。岛内媒体根据军方说法报道,有一段带有明显威慑意味的广播插入了台军频道,内容直截了当:“你已接近我航线,影响我飞行安全,立即撤离,否则后果自负。”
这次的情况与过去互相喊话、确认身份的“军事礼节”不同,明显涉及了定向干扰甚至电磁压制,属于更高级别的对抗信号。这种技术对信息操控和频谱打击的能力要求很高。台军在接到插入广播后,立即选择了断开联系,显然已经意识到自己在频谱竞争中处于“劣势”。
这次发出的信号其实也是一次测试,对于现代空军来说,信息战已经不再是战前的“辅助手段”,而已经深深融入到飞行行动的核心。电磁战一旦展开,任何军用飞机、雷达设备、地面通信系统,都可能变成攻击的目标。
实际上,台军在东沙群岛找茬,完全是自找苦吃。东沙距离我军的海南、广东沿海基地都在有效飞行范围内,战时可以作为远程轰炸、侦察、补给或突击的前哨站。而且,台军在那儿只驻有少量海巡和防御力量,整体防御体系比较薄弱,在激烈的军事行动中很容易被“降维打击”。
很多军事分析专家都说,过去大陆空军在台湾周边的行动主要还是在“战术层面”上打算盘,但现在,这种“多点同步作战、海空联合作战、电磁压制”模式,已经发展到接近战区级别的演练规模,甚至有可能转为实战。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