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国军德械师:抗战救星还是纸上谈兵?

发布日期:2025-08-04 13:12 点击次数:52

在电影《八佰》火爆上映之时,驻守四行仓库的英勇军人们,他们所属的88师,堪称30年代中德军事合作之典范——德械师,彰显了那个时代中国最精锐部队的英勇气质与风采。在淞沪会战中,德械师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不禁让人遐想,倘若当时国民政府能多组建几支德械师,抗战的局势或许会有所改观。

负担德械师装备无力

需明确一点,所谓的德械师,实则仅是部分吸纳了德式装备与德军训练方法的部队,所谓“德械”,是指相对于国军内部派系林立、武器种类繁杂的现状,所实施的一次装备统一,并非全盘接受德式武装。实际上,对于长期处于贫困与弱势地位的中国而言,配备全套德式装备无疑是过于“奢华”的选择。

德械师

在整备阶段,德械师不得不直面现实,做出妥协。在步枪选择上,多以德式毛瑟系列或国产仿制的毛瑟系列中正式步枪为主。轻机枪则广泛采用当时国内较为盛行的捷克造ZB26。至于重机枪,则采用仿制的马克沁型号。受限于西方列强对中国冲锋枪出口的严格限制,手枪在近距离火力压制方面承担了重要角色,故而选择了当时家喻户晓的驳壳枪。

观察这些装备,便可明显看出,我军德械师的装备水平存在诸多妥协,与当时正进行全面更新的德国标准步兵师相比,差距显著。德械师虽未配备德式经典的毛瑟98K步枪,亦无后续的MG系列通用机枪,其火炮配备亦因经费紧张而不断削减。。

德械师装备驳壳枪和捷克轻机枪。

德械师的诞生,根植于中德两国间的军事交流与合作,并得益于德国顾问团向国民政府呈递的《陆军改革建议书》。该建议书提出,应先组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示范武装部队,随后分阶段、分批次地对全国范围内的60个师进行系统整编。

国民政府携手德国顾问团,规划在三四年内,将中国陆军整合为60个步兵师,打造一支训练有素的国防军体系。此方案与一战后德国魏玛时期的“十万国防军”计划可谓异曲同工,其核心在于保留军队中的精锐力量,同时削减和平时期的军费开支,以便在战时迅速扩充兵力。

德国重整军备之路,受到了英法等国的严格限制。然而,国民政府当时面临的重整军备压力,不仅源于西方列强实施的武器禁运,更在于国力孱弱,难以承担巨额的军费开销。表面上看似统一全国的南京政权,实则仅能掌控江浙沪等地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而众多省份依旧处于军阀割据的自治状态。

德150榴弹炮

连绵不绝的内战耗尽了国库的宝贵财富,同时也使得重整经济的工作步履维艰,直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南京政府仅编练了87师、88师、36师,以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在武器装备方面,虽主要依赖国内生产及临时调配,尚能勉强应对。然而,在全面抗战爆发之际,我国急需的150毫米榴弹炮,仅限于第一期采购的24门。。

低劣的指挥

德械师不仅配备了德国式的武器装备,更依照德军的操典进行部队训练。任何一支精英部队的运用,都离不开一套完整的作战体系作为支撑。然而,在德械师的使用上,国民政府并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而是想当然地将这些德械师视为万能之师,频繁派遣其四处灭火,结果导致德械师疲于奔命,无法有效发挥其战斗力。

在电影《八佰》中,一个引人深思的细节揭示了占据优势的日军在与拥有坚固钢筋水泥防护的四行仓库的88师留守部队交战时的困境。由于起初顾虑到租界地区的国际影响,日军未能动用重炮、舰炮和飞机进行攻击,只能通过轻步兵的攻防战,以牺牲大量人命的方式试图突破国军的防线,其损失之重,令人扼腕。

反观日军在遭遇拥有坚固防御阵地国军时的尴尬境地,实则与德械师在淞沪会战期间所面临的困境相映成趣。彼时,德械师缺乏强有力的重火力支援,仅能依靠轻、重武器进行作战。

相较于其他地区的军阀部队和杂牌之师,德械师的确具备了更为出色的技战术水平和高昂的士气。然而,它仍欠缺正规野战部队所亟需的重火力支援。这24门宝贵的重炮,不仅运输过程艰辛,而且弹药消耗速度极快,每一发炮弹的发射都意味着储备的减少。

国军淞沪会战指挥备受指责。初期阶段的勇猛进攻,不顾个人伤亡的猛烈冲击,导致精锐部队的核心军官损失惨重。进入防守阶段后,部队又陷入了僵化的死守不退的困境,致使众多士兵在日军的强大火力面前付出了不必要的牺牲。。

战斗中的德械师

实际上,87师和88师的前身,正是参加了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役的旧部。作为一支保留了大量基层军官与老战士的精锐之师,理应熟悉日军在第一次淞沪会战中的战术。然而,血与火的教训并未被充分吸收,同样的失误反复出现,似乎已成为国军指挥层的一个通病。尽管一次次地总结与反省,但最终不过是陈词滥调的重复。

武器与人哪个更重要?

自组建伊始,德械师便承载了国民政府高层及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深切期望。然而,在对其具体角色的界定上,各方意见却存在分歧。德国顾问团眼中,德械师堪比魏玛国防军,其结构紧凑,力量集中,每位成员皆具备领导才能。经过严格的训练,这支队伍在实现大规模扩充兵力的同时,确保了原有人员能够迅速晋升,进而能够有效指挥更多新组建的部队。这是一支种子部队,同样也是一支极为宝贵的部队。正因为如此,当德械师在内战中被大规模部署后,德国顾问团多次对此提出强烈的抗议。

士兵身高未及步枪。

事实表明,德国顾问团在基础业务技能方面表现卓越。纳粹德国随后亦遵循此类种子部队的分裂与繁殖模式,迅速推进了其扩军备战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即便是在大规模扩充军队的同时,亦确保了军队的技术与战术素养未出现显著下滑。

在淞沪会战以及随后的南京保卫战中,国民政府高层对德械师的使用,显得极不负责,仿佛只是一次性的挥霍。对于这支部队,其整训过程艰辛,装备费用高昂,却在淞沪会战中伤亡过半的情况下,未经充分整备便投入到南京保卫战中。

在南京保卫战中,那些坚守阵地、勇猛无畏的德械师,终因成建制遭受重大损失,根基被动摇。教导总队的番号随之被撤销,尽管87、88师得以重建,但相较于昔日,其作战能力已大为逊色。尽管仅存的36师保留着一些基础力量,但在随后的抗战战场上,它依然展现出了不俗的实力。

战斗中的德械师

淞沪会战的失利,导致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的沦陷成为必然,我国最为繁荣的区域不幸落入日军控制。海外运输通道的阻断,切断了我们至关重要的输血管道,而德日关系的日益紧密,也使得德国武器装备难以继续输入我国。

在武汉保卫战期间,中国军队已开始更多地依赖苏式装备进行作战,随后则逐渐转向使用更为先进的美式装备。国民政府惯于宣扬其主力部队配备德制、苏制或美制装备,然而对于基层士官与老兵,却未曾给予应有的珍视。在德式操典中,对基层骨干军官与老兵的重视似乎并未被我国学生充分领悟。即便德械师数量众多,却犹如孤掌难鸣,难以阻挡国民政府军队败亡的势头。

然而,对比淞沪会战,即便德械师伤亡惨重,超过半数,他们依然能够边战边退,确保编制的完整,这一点显然胜过日后面对德军的法国军队。

德械师,乃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彼时的热血青年肩负着民族与家国的厚望,然而,种种主观与客观的制约,使得他们心怀杀敌之志,却力不从心,难以扭转乾坤。德械师官兵英勇杀敌,壮烈牺牲,无愧于国军精锐之誉。然在神州沉沦的苦难岁月里,他们终究无法将国家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后世回顾往昔的热血激情,万千言语最终化作沉寂。

愿每一代人的牺牲得以铭记,每一代人的努力都得到应有的尊重。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