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忠贤掌权时,为何努尔哈赤的军队就是打不进来?
万历十七年,大明国内,有一位年轻人前往赌局,将自己全部的铜钱都押了进去,然而幸运并未降临,最终他颗粒无收。
口袋里空空如也,未来一片模糊,没有任何依靠,这位走投无路的年轻人握住了刀,却没伤害自己,而是另寻了出路,他选择成为“宦官”。
那个年轻人手持利刃,废除了自己二十二的男性生理特征,之后便变成了阉人。那个时期,成为阉人虽然能够确保温饱无忧,不过通常会受到他人的鄙视。
归根结底,所谓“难以分辨男女”,这类言论并非所有人都能认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一个年轻人后来居然手握重权,把持朝政,变成了著名宦官,此人正是“魏忠贤”。
某些人声称:倘若魏忠贤依然在世,明朝或许不会走向覆灭?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一个宦官能够阻挡努尔哈赤的强大军队?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宦官得以把持明朝的朝廷权力?
【魏忠贤何许人也?】
魏忠贤原籍明朝北直隶,即今河北沧州一带,家境十分贫困,从未接受过教育,终日流荡于街市,不事生产,且沉迷于博戏,最终在赌局中输掉了全部家产。走投无路之下,他选择入宫充当宦官。
魏忠贤在外游历多年,长于交际,见识广博,与众多在外的宦官建立了良好关系,因此他若想进入宫廷,过程相对顺畅。一旦入宫,魏忠贤或许认为此举有违先祖遗训,于是更改了姓名,称为李进忠。
魏忠贤进入宫廷后,主要与孙暹交往密切,孙暹当时身居高位,担任司礼监掌笔太监,同时负责东厂事务,相当于电视剧中所描绘的东厂首领。
明朝皇宫设有内务机构,该机构下辖十二个核心部门,“司礼监”被普遍视为首脑单位。在“司礼监”之中,“秉笔太监”掌握替君主审阅文书的职权,其地位仅屈居管理图章的“掌印太监”之下。由此可见,孙暹在宫廷内确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魏忠贤擅长阿谀奉承,所以博得了孙暹的喜爱。孙暹于是将他安排到内府的“甲字库”任职,那个地方有机会获取诸多利益。魏忠贤到了那里,很快便想出了获利的方法。
魏忠贤经济状况好转后,结识了魏朝,他开始考虑寻找一个更强大的靠山,那就是王安。
王安担当起太子朱常洛的辅佐角色,朱常洛登基之后王安也获得晋升,职位变为“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善于发掘有培养价值的人选,眼光十分锐利,然而王安对他并不欣赏,相比之下王安更亲近魏朝一些。
朱常洛命运多舛,在位仅一个月便驾崩了,这一事件被称为著名的“红丸案”。
朱由校后来做了皇帝,人们称他为明熹宗。那时,魏忠贤已经攀附上了权势,他与朱由校的乳母客氏建立了不正当关系。宫廷内部将此类行为称作“对食”。
客氏担任过朱由校的乳母,她长相较为美丽,然而个人品德存在缺陷,行为举止也显得不够端正,常有流言称他们之间存在不正当关系,众所周知,天启皇帝对客氏十分优待。
魏忠贤抓住了这个时机,便投入了赌注,不料在牌桌上运气不佳的他,在官场中却总能选对方向,确实令人感到十分惊讶。
天启皇帝刚刚即位,魏忠贤就得到了提拔。依靠皇太后娘家的势力,魏忠贤这个文化程度很低的人,也当上了掌管内廷机要的司礼监秉笔太监。
此外呢,天启皇帝另外授予他的乳母一个“奉圣夫人”的头衔,因此他们整个家族都因此受益,凡是与此有关的,全都获得了官职,就算是魏忠贤那个无用的兄长,也得以担任锦衣卫千户之职。
此时,魏忠贤不仅赚取了巨额财富,还即将执掌重权,可以说他几乎就要权倾朝野了,只差临门一脚。不过不用等太久,所有这些都将实现。
【魏忠贤掌权,权倾朝野!】
魏忠贤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职务之后,便开始展开他的报复计划,由于先前他与魏朝曾因争夺客氏产生不和,因此在获得权力后,他首要措施就是将魏朝排挤出权力中心。
王安原先在魏朝地位显赫,后来却遭魏忠贤陷害而殒命。紧接着,王安原先的部下们全都遭遇了不幸,几乎无一幸免,均被魏忠贤残酷打击。
王安失去权势之后,不仅十二监的太监,皇宫里的大部分宦官都投靠了魏忠贤。这些年,客氏和魏忠贤这对配偶配合得天衣无缝,让天启皇帝非常开心。如果有人当着皇帝的面说他们的坏话,皇帝一定会勃然大怒,而且第二天东厂的人就会去拜访那个人!
魏忠贤的欲望日益膨胀,他开始在宫廷中研制火器,培养了一批佩刀的太监,并且与朝中官员相互勾结,形成帮派体系。
魏忠贤的权势日益膨胀,天启皇帝却漠不关心,整日沉迷于他的木工房内,专心致志地从事木工活计和建筑活动。由于天启皇帝对木工手艺和建造房屋抱有浓厚兴趣,因此疏于处理朝政事务,导致“阉党”势力趁机不断壮大。
那一年,魏忠贤的身份发生剧变,由一名寻常宦官跃升为备受尊崇的显赫人物,被尊称为“九千九百岁”,他担任了阉党的领袖,彼时,他最主要的对手是“东林党”。
他掌权之后,东林党人士处境艰难,有的死亡,有的受伤,很快便不再对魏忠贤形成阻碍,此时,魏忠贤最为忧虑的对手变成了远在遥远地方的努尔哈赤。
【忠贤不死,“大明不亡?”】
通过皇帝的乳母,魏忠贤逐步登上了权力之巅。凭借皇帝的信赖,他排挤异己,铲除了仇敌和竞争者。与此同时,关外的女真人正觊觎大明王朝的疆域,伺机图谋吞并。
明朝行将终结之际,后金日渐强盛,女真人涌现出一位杰出领袖,即努尔哈赤。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令明军遭受惨败,后金声势随之高涨,宛如猛虎出笼,势将直逼京师!
此时,明朝好比一艘航船,魏忠贤实为那执舵之人,天启帝不过是坐享其成的东家,整日沉迷享乐,何曾顾及战事。
只能眼看着后金力量持续增长,魏忠贤别无他策,只能硬着头皮扛起这面摇摇欲坠的旗帜!因为大明这条巨轮倘若倾覆,他自己同样会遭遇灾祸!
魏忠贤掌权期间,努尔哈赤确实无法进入中原地区,不仅他自己未能成功,就连他的儿子皇太极也未能进来。
若论及对抗后金一事,魏忠贤固然贡献颇丰,但另有一位人物的功绩同样值得称道,他就是声名显赫的忠义将领袁崇焕。
袁崇焕得以不断晋升,得益于魏忠贤的赏识。他之所以能担任辽东巡抚一职,根本原因是魏忠贤的举荐。要知道当时,官员的升迁与调动,全凭魏忠贤做主。
说起魏忠贤,他是个极其邪恶的人物,贪恋钱财,沉溺美色,坏事做绝。然而,魏忠贤内心还是有分寸的,明白哪些行为可以实施,哪些事情不能触碰。他也清楚,如今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依靠什么获得的,与某些人的关系非常密切。
明朝覆灭之际,魏忠贤的败亡日子也临近了。他竭尽所能试图维系明朝的统治,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个人权势!
魏忠贤这个人贪图财富,毕竟身居高位总想赚取额外收入,他幼年时家境贫寒,这可以理解。但他心里很清楚,哪些钱财可以收受,哪些又不能接受。
魏忠贤从不干预关外三军的军饷发放。他不仅不干预,而且总能确保军饷准时送达将士手中。这种做法在明朝堪称罕见。
魏忠贤原本家境贫寒,他十分明白那些不惜性命从军的战士们内心真正渴求什么,以及他们这样做的根本原因。如果想要别人为你效力,就必须给予丰厚的补偿。魏忠贤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
袁崇焕来到辽东地区,立刻为魏忠贤建造了一座祠堂,这座祠堂是专门为在世之人建立的,即人在世的时候就修建庙宇来供奉他,这种做法在当时颇为流行,并非所有人都有资格这样做。
袁崇焕此举,表面上是讨好魏忠贤,实际上并非这个意思。魏忠贤对袁崇焕的扶持相当显著,这或许只是袁崇焕当时对魏忠贤的一种礼节性举动而已。
军事行动啊,历朝历代都需要资金,明朝与后金的冲突同样如此。到了明朝末期,朝廷被东林党所控制,国库已经完全被耗尽,根本无力资助战事,就连边关驻军的薪水也长期拖欠未发。
那个时候,袁崇焕即将负责边防事务,魏忠贤与天启帝十分慷慨,毫不保留地拨付了国库中仅剩的200万两白银,供他用于边关招募兵员,以及采购战用马匹。
魏忠贤独揽重权期间,向江南地区大肆征收赋税,该区域恰为东林党人势力范围所在。因此,东林党人内心深感不满,却仅敢暗自牢骚,口中却不敢流露半点异议。
魏忠贤向富裕阶层索要财物,获取了大量财富充实了财政储备,使明朝政权获得了一段短暂的喘息机会。
自从袁崇焕前往边陲,魏忠贤对他百般迁就,所需钱财即刻拨付,所需人员马上派遣,所需军械迅速供应。试问,袁崇焕怎能不感激魏忠贤呢?
此外,袁崇焕抵达宁远城之后,便着手规划应对后金的方略,他构建了“关宁锦防线”,这种布局,若非财力雄厚则难以实施。
袁崇焕的方略,魏忠贤非但没有表示异议,反而给予了显著援助。他沿着山海关、宁远、锦州一线,将沿途的城防设施进行了全面整修。修建城墙在古代是一项开销巨大的工程,尤其是在战事频仍的境地。由此可见,大明帝国抵御后金的意志何等坚定,同时也能反映执政层对后金事宜的关切程度有多高。
目睹新筑的城墙,女真人皆目瞪口呆,唯有叹息之声此起彼伏。一旦“关宁锦防线”落成,战局立刻出现转折,该防线宛若一柄锐利的兵器,径直刺向后金的腹地核心!
魏忠贤为关外提供的支持远不止于此。众所周知,后金属于游牧族群,擅长骑马作战,其作战能力十分突出,行动起来极为灵活。魏忠贤心中清楚,若要对抗他们,就必须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的马队。
袁崇焕建言之后,一支名为“关宁铁骑”的军队便悄然组建起来。古代供养骑兵的成本极高,不仅需要优良坐骑,还要供应大量马草,因此骑兵部队极为耗费国库。唯有国库充盈,方能维持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而“关宁铁骑”得以组建,表明明朝末年财政状况有所改善。
明军组建了“关宁铁骑”后,女真人的军事行动就不再那么容易了。明朝军队变得更加机动,并且配合新修筑的堡垒,各个阵地能够互相掩护,使得关外战场从女真人占据明显上风转变为双方势均力敌的局面。
修筑好城墙之后,袁崇焕意图进一步强化边防力量,于是向朝廷提出获取火器的请求,针对袁崇焕屡次递交的申请,魏忠贤非但没有表示不满,反而每次都迅速予以批准。
早先我们提到过,魏忠贤在宫廷中接触过火药兵器,因此他清楚这类武器的威力,也知晓其对战事的重要性。自此之后,宁远、锦州以及山海关的城墙上,增添了一种新奇装备,即“红衣大炮”!
1626年,努尔哈赤带领军队向前推进,意图一次性攻破宁远和山海关,强行突破。明朝多年来精心构筑的“关宁锦防线”,防御能力极强,如同铜墙铁壁般难以逾越。
但是目前尚未得到证实,大明军队实际上并未彻底击败女真人,所以“宁远之战”具有重大意义。
袁崇焕率领三军将士和民众同心协力,共同抵御女真人的入侵,借助焚毁敌军和运用红衣大炮等手段,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大明在此次战役中,成功击败了后金的17000部队,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朝廷人士将此战称为“宁远大捷”。
这次成功令明朝的军人精神振奋,与此同时,努尔哈赤带着未竟的遗憾去世,他终生未能攻占山海关。
努尔哈赤去世次年,天启帝亦驾崩,对于魏忠贤来说,这是一个关键时刻,他失去了支持者。
崇祯登基之后,便处置了魏忠贤,然而他忽略了兄长原先的忠告:
忠贤忠诚老实又可靠,能担当重任,应该让他负责。
有说法称,天启帝知晓魏忠贤所为,却认为需要有人与“东林党”抗衡,以维持平衡状态。毕竟“红丸案”的发生,无人能提供确凿解释。崇祯帝起初倚重“东林党”,但最终却自缢于煤山。这表明,“东林党”内部并非全是清流。
魏忠贤离世之后,东林党人废除了他生前的一切行为,情形又回归到从前那样,他们针对富庶之地减轻赋税,然而对于贫寒民众却增添了诸多额外的摊派,由此引发了“百姓因官府压迫而掀起暴动”的结果。
当年,东北战事异常惨烈,皇太极麾下兵力强大。崇祯皇帝财政拮据,不得不卑躬屈膝向官员们索要钱财,最终仅筹措到几千两银子。他误以为朝廷所有官员都清正廉洁,只是暂时周转不灵。崇祯皇帝这种天真的认知,给明朝带来了毁灭性打击,最终也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明朝末期,赋税沉重,普通民众深受官府压迫,走投无路只能发动起义。李自成率军攻入京师,缴获了东林党人囤积的七千万两白银。到了此时,那位昏聩的崇祯皇帝才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先前是多么的见识短浅。
闯王与吴三桂未能和睦相处,致使吴三桂将山海关的城门开启,清军趁此机会涌入,汉人的天下因此丧失。
明朝的覆灭并非清军所致,而是闯王所致,吴三桂的介入至关重要,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和顺治都未能独自进入中原,多年后,那个执政三年的魏忠贤会被人提及,他究竟是善类还是恶棍,至今仍存争议。
魏忠贤此人,品行败坏,且贪图财富,然而他并非无能之辈,也不是一个懒散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