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北约秘书长吕特正式按下“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的启动键,一套全新的军援流水线开始运转:乌克兰军方按战场需求提交武器订单,北约成员国自愿掏钱,资金汇入美国管控的账户,美制武器随后装箱运往前线。荷兰成为第一个“买单者”,当天宣布出资5亿欧元采购“爱国者”导弹;次日,瑞典、挪威、丹麦集体跟上,再凑5亿美元。
乌克兰的“点餐”标准简单直接:每批军火价值约5亿美元,防空导弹、无人机、炮弹均可“加购”。 北约高级军官透露,这一机制能跳过美国冗长的军售审批,实现“下单即发货”。 德国已抢先行动,承诺9月前追加两套“爱国者”系统,条件是美方必须优先补足德国库存。
北约海牙峰会上,特朗普强硬要求盟国将军费开支拉高至GDP的5%,并明示“新增预算必须买美国武器”。 法国《世界报》尖锐指出:欧洲正陷入美国的“双重控制”——军事上依赖美制装备,贸易上被迫对美零关税。
一份欧美秘密协议曝光:欧盟需对美国商品免税,而美国对欧盟产品统一征收15%关税,甚至规定欧洲须“大幅增加对美武器采购”。西班牙智库埃尔卡诺皇家研究所的结论更刺耳:这份协议让欧洲的“附庸地位暴露无遗”。 立陶宛却高声拥护:“不买美国武器是重大错误! ”
北约欧洲司令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已有8万架无人机、2.4万枚导弹、480辆坦克涌入乌克兰。 但东欧国家弹药储备已跌破两年消耗量红线,德国仅剩9套“爱国者”系统可调用,难以应对俄军日均百枚导弹的袭击强度。
乌军南方设计局工厂在西方工程师协助下,量产射程500公里的“游隼”导弹,威力达美制ATACMS的两倍;法国紧急交付50枚250公斤级滑翔炸弹,乌企同步研发500公斤级升级版。 俄军则以三倍产能回应:扩建沃特金斯克导弹工厂,“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和“天狼星-3”无人机昼夜下线。
匈牙利以“乌方压迫匈牙利族裔”为由,多次否决欧盟援乌决议;斯洛伐克总理菲佐怒斥乌克兰切断输气管道,威胁报复;法国、意大利则拒绝加入新机制,质疑“为何资金由美国控制”。与此同时,12个北欧及东欧国家组成“北方集团”,绕过北约自主援乌。 波兰军费飙至GDP的4.9%,丹麦推出四年90.8亿美元援助计划,试图填补美国退场后的权力真空。
6月,俄空天军对哈尔科夫州单日发动5波空袭,米格-31发射“匕首”导弹精准摧毁赫梅利尼茨基空军基地——这里正是北约专家改装苏-24战斗轰炸机的核心据点。 拉夫罗夫的警告从未失效:“所有援乌武器都是合法打击目标”。
俄新版核威慑政策保留“最后手段”模糊空间,而北约14国同步举行核军演,美国加速在波兰部署B61-12战术核弹。 当乌军无人机突袭恩格斯基地、摧毁可携核弹头的Kh-101巡航导弹时,俄军战机被迫后撤300公里——误判与擦枪走火仅一线之隔。
特朗普的“10天停火通牒”正在倒计时。 7月29日,他要求俄乌十天内达成和平协议,否则追加制裁,甚至将核潜艇调往“适当区域”。 梅德韦杰夫反击称“通牒是威胁”,普京则淡淡回应:“我们愿意等乌克兰准备好对话”。泽连斯基的社交媒体账号成了军援的“验收确认单”。 每批武器到货,他必发文致谢,最新一条是感谢荷兰“保护乌克兰人生命”。
但他拒绝在宪法框架内领土让步的宣言,与特朗普“不妥协就亡国”的威胁,构成最尖锐的对立。德国铁路公司统计,每周超过20列军列穿越波兰边境;北约在俄周边新建数千座永备工事,30场联合演习排上日程。而这一切的代价是:欧洲的弹药库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清空,美国的军工厂订单排到三年后。 当吕特宣称“援助不受美俄峰会影响”时,没人敢问:这条流水线,究竟有没有停止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