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天,一位烈士遗孤从军校毕业,特意到粟裕大将家中探望。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望着年轻后辈,忽然问了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为什么到现在我们的军队还叫‘解放军’,而不叫‘国防军’?”
年轻人略一思索,认真回答:“因为台湾还没有解放。”
这个答案让粟裕欣慰不已。在这位指挥过无数战役的老将心中,未能亲眼见证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始终是难以释怀的遗憾,也是第三野战军战史上一道未能愈合的伤疤。而眼前的年轻人能如此清晰地理解军队名称的深意,让他看到了祖国统一大业后继有人的希望。
回望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每一个时期的名称都蕴含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战略考量。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被称为“红军”。这个称呼极具象征意义——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光明与正义,象征着蓬勃的生机与希望。在当时国民党“白色恐怖”笼罩的背景下,“红军”的名号与反动势力形成了鲜明对比,既彰显了革命队伍的理想信念,也便于向民众传递反抗压迫、追求解放的理念。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野战军”的称谓则直接点明了军队的战略定位。这名字告诉全体将士,部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大规模机动作战,没有固定的防区,战场在哪里,根据地就在哪里。为了适应战局需要,部队的区域调动甚至建制划拨都灵活高效。比如陈赓率领的部队曾划归林彪指挥,就像《亮剑》中李云龙的部队从中原野战军划拨到华东野战军由粟裕指挥一样,这种跨建制的调配在四大野战军的战史上屡见不鲜,充分体现了“野战军”灵活机动的作战特点。
随着全国解放的脚步临近,“解放军”这个名称应运而生,它清晰地指明了军队长期的战略目标——革命尚未完全成功,还有包括台湾在内的国土等待解放。这个称呼时刻提醒着全体官兵,要始终以解放全中国为奋斗方向,丝毫不能懈怠。
正如国防部部长董军在今年八一建军节致辞中所说:“决不允许任何‘台独’分裂图谋得逞,随时挫败任何外部武力干涉,为了祖国的完全统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时刻准备着!”这席话既是对历史使命的重申,也表明解放台湾是人民军队一项尚未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
事实上,人民军队的使命远不止于此。从更宏大的视野来看,这支队伍始终怀揣着“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向着星辰大海的目标不断前行,任重而道远。
也正因如此,我国政府机关很多部门都冠以“人民”二字,唯独人民军队的正式名称没有使用“人民军”这一称呼。这并非疏忽,而是因为军队尚未完成解放台湾的历史使命——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更是人民军队义不容辞的责任。“解放军”这个称号,正是对这份责任的时刻鞭策。
同样,“国防军”的称谓也不适合当前的人民军队。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固然是军队的基本职责,但除此之外,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任务同样艰巨而紧迫。
遗憾的是,解放台湾这一任务已迁延七十余年,成为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心中永远的牵挂。但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两岸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只是时间问题。
如今,台湾与祖国大陆分隔已七十多年,但全体中华儿女对统一的渴望从未消减。我们始终努力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但也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份底气,正是来自于日益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