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比赛一开局我就懵了,孙颖莎和王曼昱站桌子那一瞬间,我还天真地以为可能会有点火药味呢,毕竟说白了,谁都想看点精彩的局面,结果是什么?开场毫无悬念,直接送对手一锅端。全过程几乎没有太多攻防拉锯,完全是碾压式的“表演”。你说打得不好?你能讲得过去吗?不,是打得太好了。这节奏快得让人有点反应不过来,三局比分直接变成了11-8、11-5、11-5,简直像打了个预演,直接提早下班,被对手秒杀在起跑线上。
我看比赛的时候脑袋一片空白,觉得自己是不是看错了,这水平怎么能这么悬殊?可是回头一想,这都不是偶然。孙颖莎和王曼昱,看似只是普通的搭档,却在场上透露出一种默契十足的化学反应。每次发球、每次接球,无声地配合得天衣无缝,仿佛两人早就经过千锤百炼的默契打磨。一旁的观众席都有人开始疑惑:真打得这么过瘾?还是根本没遇到什么对手?真不用多说,实力差距太明显,这样的胜利,也就变成了提前定格的剧情。
我还记得现场那个瞬间,孙颖莎在最后一攻得手的那一刹那,完全没有悬念,观众都开始刷手机待机。你说这样的比赛,能喝彩到哪去?看都没看够,就结束了。这种“碾压感”到底是我们想要的,还是一种悲哀?我不是嘴硬谁都得拼拼搏,但是真的看得出差距太大,比赛变成了走过场。未来还会有啥看头?这种“胜者为王”的剧情,难不难看出点问题?
更让我觉得奇怪的是,今晚曼昱没有比赛,只是孙颖莎还要跟袁嘉楠单打。好嘛,感觉就像是给我们做好铺垫,别指望她们会再给点什么“悬念”或“精彩瞬间”。难怪有人说,别指望这些比赛能带动观众的情绪,毕竟一场“碾压”下去,不仅打击比赛的刺激感,也让观众的期待值逐渐变得平淡了。
走到这里,我就忍不住想:真正的竞技精神难道就是用“稳赢”来证明自己?比赛时间越短,比分越悬殊,这还叫比赛吗?你说打得不好?那是对手太弱了!别用“太强”这个词打掩护,谁都知道,那也是一场“做演员”的比赛。像今天这种情形,除了告诉我们“谁稳胜谁”,没什么新意。观众们能看的是什么?那点零碎的漂亮配合或许还能让人眼前一亮,但这能成为持久的看点吗?
我还试图从别的角度理解:难不成,比赛都变成了选秀或表演?一个个场上都是“秒杀”,谁还能感受到热血?谁还能享受到比赛的紧张刺激?这种“快刀斩乱麻”,只会让观众越来越厌倦。你说李晓辉那会儿还有点拼搏的味道,今天这场?看得我心都凉了。就算是真打得好也好,但那是“碾压式”的炫技,观众看到的除了“这是强者的战斗”之外,难道还能剩下什么?是不是越来越多比赛都变成了“战术练习”或“热身赛”?
更别提现场看比赛的那些粉丝啦,个个像是吃了兴奋剂似的,只能看得出神。其实我知道,有些是追星追到极点,觉得“哈!孙颖莎就是这水平!王曼昱比她还厉害!”。但你要是真心看比赛,那这种一边倒的情形不让人觉得压抑吗?比赛结束得太快,分分钟像在开速冻锅,没有“激烈”两个字,只有“轻松碾压”。
这种操作,粉丝真不翻车?甚至有人开始怀疑:是不是球队也在有意降低对抗难度?我能说的不多,心里那点点“期待”在被这些超一流的碾压场面一次次洗刷之后,也变得空洞起来。看得少了,期待就淡了。谁还会为这样“过瘾”的快餐比赛买账?
这样的比赛,真能带动全民对乒乓的热爱?还能叫“青春奋斗”的激励?我看未必。未来会不会越来越多像今天这样?谁还会期待长盘苦战,期待那点“你追我赶、你死我活”的精彩瞬间?反正我觉得,如果比赛一直这么“轻松”,那真不如看个大片剪辑,省得浪费时间。
这事真就这么过去了?还是,比赛也该反省一下,别都变成演示秀了?你们说,是不是该有人站出来说句“不行啊,别只会碾压放闪了,想赢得心服口服,还得操点心去打”?我也知道,竞技的本质就是实力,但别每次比赛都看得像是老板在打工,观众只想看点有悬念、能激起点情绪的比赛,不光是比谁快点赢。大比分一刷就结束,还能期待啥难得的逆转惊喜?除了白眼,没什么反应了。
反正我就是看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