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过后的波兰东部天色阴沉,街灯下的边境公路空无一人。边防口岸前,长龙般的车辆队伍静止不动。1680辆客车和65辆大巴被拦在了白俄罗斯一侧,连发动机的轰鸣声都逐渐消散。空气里弥漫的是不安和紧绷,波兰军方封锁了整条边线。
在不到6小时的动员时间里,波兰调集了整整4万兵力,向东线推进。豹2A6型坦克、M1A1型坦克、韩国K2GF“黑豹”坦克陆续开进前沿阵地。防空阵地上,来自法国的“阵风”和英国的“台风”战机已经起飞巡航,荷兰带来的2套“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完成部署。总理图斯克的解释很直接,是安全需要。边境的障碍不只是铁丝网,波兰甚至用上了旋转刀片和金属盾牌组成的屏障。
就在此前几个小时,23架俄军“天竺葵-2”和“非洲菊”无人机飞越边境,其中16架被击落,残骸落在波兰境内。外界还没消化这个消息,英方表态已经跟上。斯塔默宣布,英国准备支持北约在波兰采取任何部署。美国反应更快,第1装甲师派出了配备AH-64“阿帕奇”攻击直升机的第1战术航空旅,开始在白俄罗斯方向进行反坦克和炮兵集群实弹演练。美军的说法是,这样能提升北约快速精确反应的能力。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力量也在集结。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拉出了3万大军,在贴近波兰的地带开始进行“西方2025”大型军演。俄方这次不仅是常规演练,还把核武器和最新型高超音速中程弹道导弹“榛树”拉出来做实战推演。
榛树导弹的技术指标摆出来很扎眼。最快可达6马赫,射程1000至5000公里,命中精度在10米以内。从探测到拦截,留给北约的防御反应时间甚至不会超过两分钟。一旦进入雷达视野,往往已经太迟。对比之下,美军的“战斧”巡航导弹还是亚音速产品,射程约2500公里,飞行时间长,更容易被发现和拦截。如果真打起来,榛树几乎能覆盖欧洲所有首都,而战斧很难对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构成威胁。
美方自己也心知肚明,“战斧”更多用在低烈度冲突,打打缺乏防空能力的对手。时速八百多公里,在光电系统和高射炮面前毫无惊喜。只是路径依赖,让它继续在美军武器库中占着位置。北约真正担心的,是俄军高超音速打击,尤其是带有战术核弹头的那种。
这次俄白军演,就加入了低当量战术核弹的模拟发射。白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意味着,一旦这些导弹部署在此,对西欧大部分国家的反应时间会被压缩到极限。西方的侦察卫星密切盯着白俄罗斯境内的动静,尤其是疑似新增加的导弹阵地。
美媒公布的卫星照片显示,在明斯克南部帕夫利夫卡村,一个面积超过2平方公里的新军事基地正在施工。外界猜测,这里未来可能用来存放俄罗斯的奥列什尼克中程导弹系统。这样的目标,一旦紧张局势升级,将是极可能遭到先头打击的地点。
不过,白俄罗斯在军事上的积累远不如俄罗斯。俄乌战争进行到1290多天,俄罗斯经过数以万计的袭击与反袭击,实战经验极其丰富。就以别尔哥罗德州为例,在9月11日晚,乌军曾向该地发动192次远程无人机攻击。这样的强度,才是检验体系的方式。白俄罗斯始终没经历过这种级别的实战消耗。虽然长期与俄军进行演练,但和平状态下的配合,和在战场上承压完全是两回事。一旦进入真打,白俄罗斯的短板会不会暴露,没人能打包票。
这也是为什么北约在东翼的防线如此警惕。俄白选择的演习位置,苏瓦乌基走廊,被称为北约防线上最薄的地方。这里连接波兰和立陶宛,同时将加里宁格勒和白俄罗斯隔开,一旦被切断,波罗的海三国将与北约本土的陆地通道完全中断。
俄军显然是有意在这个战略要道亮肌肉,高超音速导弹的加入更是直接把威慑推到最大化。北约成员国一边加码部署,一边在外交层面强化表态。美英法波轮番释放信号,不仅是对俄罗斯,也是给内部看,表明不会让东翼出现真空。
而在场外看热闹的人都明白,局面已经变成了双向逼近。波兰的防御屏障还没完全竖起,俄罗斯的导弹发射车已经可以进入临战位置。双方这种高密度的军事集结,任何一个意外事件都可能触发连锁反应。
边境线上,坦克履带的碾压声逐渐盖过了风声。地空导弹发射架排列在田野边缘,机库里的战机一直处在待命状态。波兰士兵在加固障碍时回头看向东方的树林,那一片区域,正是白俄罗斯军队的驻扎地。距离并不远,甚至能透过望远镜看到对方营区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