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以色列南部城市埃拉特的海滨商业区灯火通明。突然,防空警报划破夜空,一架无人机拖着尾焰冲向地面,爆炸的火光映红了海面。浓烟滚滚中,惊慌的人群四处奔逃。这是2025年9月24日晚发生的真实一幕。
胡塞武装军事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随后通过电视台宣布,他们的无人机成功突破了以色列号称坚不可摧的防空系统。而以色列急救组织“红色大卫盾”的数据显示,这场袭击导致至少22人受伤。令人震惊的是,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就在两个多月前的7月,胡塞武装的无人机就曾击中过埃拉特港。更早的9月7日,八架无人机袭击以色列多个目标,其中一架甚至直接命中了拉蒙机场。
以色列国防军后来承认,他们的防空系统确实侦测到了这些目标,但却没有将其归类为“敌对目标”。这个说法引发了广泛质疑,为什么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防空网络会屡次失守?
专业人士分析指出,以色列的“铁穹”,“大卫投石索”和“箭”式防空系统主要针对的是弹道导弹和战斗机这类传统威胁。而当面对造价仅数万美元的商用改装无人机时,这些高端系统反而显得力不从心。这些经过改装的无人机使用了氢燃料电池技术,能够在低空长时间巡航。它们飞行高度低,速度慢,雷达反射面积小,完全不符合传统防空系统的“威胁模型”。当系统识别到这种异常目标时,往往会自动将其降级为“观察状态”。
胡塞武装似乎已经摸透了这套系统的弱点。他们使用的无人机单架成本可能只有几万美元,而以色列发射一枚拦截导弹就要耗费数十万美元。这种不对称的消耗战正在慢慢侵蚀以色列的国防经济。
数据显示,自今年3月18日以来,胡塞武装已经向以色列发射了近90枚弹道导弹和超过40架无人机。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每一次袭击都在考验着以色列的防空体系。
在9月24日的袭击现场,目击者描述说,无人机是从红海方向飞来的。当时海滨商业区还有许多游客和居民。袭击发生后,以色列军方立即派出直升机协助疏散伤员,消防救援部门也在现场处理无人机坠毁后留下的爆炸物。
当地居民反映,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经历这样的恐慌。埃拉特作为红海沿岸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屡次成为袭击目标。一位商店店主说,“我们几乎每周都能听到防空警报,这种生活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军事专家指出,胡塞武装的无人机技术在这几年里取得了显著进步。从最初简单的遥控飞机,到现在能够长途奔袭的先进无人机,这个被封锁的武装组织展现出了惊人的创新能力。
他们通过拆解和研究捕获的无人机,不断改进自己的技术。最新的无人机甚至能够进行有限的自主飞行,这大大提高了突防成功率。
与此同时,以色列军方似乎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除了继续完善防空系统外,他们也在尝试使用电子战手段来干扰无人机的控制信号。但在实际效果上,这些措施显然还不够完善。
红海沿岸的航运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胡塞武装明确表示,他们将袭击所有与以色列有关的船只。这个承担全球12%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
国际社会对这场持续升级的冲突表现出深切担忧。虽然美国等国家对胡塞武装进行了打击,但都不愿意直接卷入与伊朗的代理人战争。这种克制的态度反而给了胡塞武装更大的操作空间。
在加沙地带局势迟迟未能缓解的背景下,胡塞武装明确表示,只有以色列停止军事行动并解除封锁,他们才会停止袭击。这个条件目前看来很难被接受。战场上的较量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军事对抗,演变成一场设计技术,经济,地缘政治的多维度博弈。无人机与反无人机技术的较量,或许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