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时连打6国,以色列硬闯中东红线,埃及这次真要硬杠?
消息是在个闷热的深夜里传开的——短短三天时间,以色列出动成群战机,跨境打了中东好几个国家,把局面推到几乎失控的边缘。
好事者拿地图比划:这回中东天空像被拳头砸进了一池水,涟漪一圈一圈扩散开,不少人心里都在揣测,下一个被波及的,会是谁。
有意思的是,这么多年,中东各国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已经见怪不怪,但像这次规模、节奏都拉到极限的“多线打击”,还是戳痛了不少人的神经。尤其是埃及。这个跟以色列有几十年恩怨账的邻居,这回丢掉了外交辞令的模糊腔,直接掷下一句:若打到我家门口,就别怪我出手。
这话可不是虚晃一枪。熟悉中东历史的都知道,埃以之间那几次大规模冲突,让两国的互信早已谈不上有多牢固。更别提埃及在几场战争里失去过领土,城市挨过“地毯”式轰炸的痛感。西奈半岛得而复失、再谈判要回来的那几年,几乎成了埃及人心头的一道伤疤。
所以,当埃及在公开场合替巴勒斯坦平民鸣不平,也是在出自本能的历史代入感——那种城镇被炸、儿童流离的画面,它们自己曾经经历过。
所以,它的发声显得格外笃定,不是嘴上说个“关切”,而是带着条件和威慑味道的:再扩大,就轮到我动了。
从地缘角度看,埃及的紧张也不难理解。以色列这波72小时的空袭,碰到的几个目标里,有一半都是阿拉伯联盟成员。这里面有个潜台词:若真继续打下去,埃及、伊拉克、甚至叙利亚,都可能进到下一个靶子名单里。
这就不是“别人的战火”了,而是随时可能在自家门外燃起来。
当然,这种底气也源于埃及自己的军力储备。按坊间的常识,埃及陆军规模在中东里排得上号,几十万现役,几千辆坦克,重炮和战术导弹一应俱全。老掉牙的型号不少,但也有美制和俄制的新货混搭,形成了挺有咬合力的装甲体系。老兵私下说,那些奔跑在西奈半岛的钢铁怪物,是埃及人的心理底牌。
空军那头,埃及的家具则更国际化:美系的F-16、法系的“阵风”和“幻影”,俄系的米格29都有。跟它们配套的,还有几架老但实用的空中预警机,能把情报直接推送到战机,保证先发现、先锁定、先开火。简单说,真要在空中对撞,埃及不是没机会抢到第一波制空权,让地面部队有发挥空间。
更微妙的是,埃及在西奈半岛的兵力部署,本就像是一个朝南直顶的盾牌。假设双方真开打,它的第二集团军和第三集团军完全可能像推门一样,从不同方向压向以色列的南部防区。历史上他们干过这样的事——用地面压制逼对手回撤,这招若重演,就是在战场外围帮巴勒斯坦“减压”。
个人理解,中东现在的局势,很像一盘过于密集的棋,每一步棋子都可能撬动多条战线。以色列看似在多头出击,但风险是很快会触到一两个不该碰的硬骨头。埃及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它这种带家底的警告,跟一般口头抗议不可同日而语。
有人私下调侃,埃及这番话更像是在提前画界:“你敢越雷池,我就敢给你下绊子。”这背后,自然还牵着一长串联盟、能源、边境安全等复杂因素——可在战机轰鸣时,这些复杂的算盘,可能就是被一枚导弹打乱的数字。
后续会不会真爆发正面冲突?没人敢打包票。茶桌上已经有人摇头,说按这个架势,下次的新闻也许比这次更闹腾。至于落到哪一天、哪片天空,各有各的算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