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5日,日内瓦,世卫组织宣布新冠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早的2023年1月8日,中国取消入境隔离,国际航班和口岸一步步恢复。到了2025年秋天,我们回头表面平静,实际很多习惯都变了。今天就按时间和事实,一件件捋清,再给出简短点评。
先说口罩。2023年3月13日,日本把“是否戴口罩”改为个人判断,地铁里不少人仍坚持佩戴。韩国和中国的大城市也常能见到通勤族随身带口罩。简评是:从“被要求”变成“我愿意”,这说明大家把健康当成自己的事,而不是等着被提醒。
接着看规则。2024年3月,美国疾控中心把新冠居家要求和流感靠拢,强调有症状就待在家、退烧24小时再外出。药店里,抗原盒子、消毒喷雾常年在货架。我的看法是:各国从“统一管控”转到“日常管理”,政府把更多决定权交回个人。
再说旅行中的小动作。高铁、地铁、航班上,越来越多人落座先擦一遍小桌板,咳嗽会把头偏向窗外。服务员递纸巾、补消毒的频率明显加快。这不是矫情,是互相体谅。因为这个,公共场合的基本卫生开始被当回事。
住酒店也有变化。一次性床品、枕巾、拖鞋成了许多人的固定装备,门把手、遥控器、开关要么擦一遍,要么套个膜。酒店也在跟进,更多标注消毒时间和负责人。我的判断是:消费者的挑剔倒逼服务端升级,谁做得细,谁就多留客。
然后到工作。美国的Kastle Systems“回办公室指数”长期在50%左右,纽约、旧金山在这个区间上下波动。欧洲不少公司默认一周几天居家,亚洲的混合办公也越来越多。对我跑了一圈写字楼的感受是:通勤不再是“全周必修课”,雇主和员工在找平衡点。
房子这头,2023到2024年,中国一线和二线密集出台“认房不认贷”、下调首付和利率等措施,二手房挂牌多、议价空间大。结果是,很多年轻人改租、改合租,或者把老家房子收拾一下。简评:不愿再背长债,是钱包和心态一起变化。
消费也变了。联合国旅游机构说全球旅游在恢复,但各地恢复不均衡。中国国内游旺,景区挤爆,但出境游回暖较慢,签证、机票和汇率都在影响选择。露营、周边游、在城里溜达成了常见选项。我的观察是:人们更看重性价比和可控性。
说到钱,大家更精打细算。很多国家工资涨得慢,日常支出却感觉不便宜,年轻人开始记账、比价,宁可攒着。中国这两年CPI有过低位甚至转负的月份,但房租、教育、医疗这种刚性支出让人压力不小。我的判断是:消费没消失,只是更挑剔。
社交也在收缩。美国卫生总署在2023年发布报告,把“孤独”当成公共健康风险,呼吁社区和公司想办法。中国这边,“聚会少了、家人多了”是常听到的。同样的逻辑:减少无效应酬,留下更稳的关系圈。
教育和就医也有延续的变化。各国学校大多恢复线下,但线上课件、直播保留了不少;医院开放日常门诊的线上问诊、快递送药成了常备选项。我的看法是:疫情时期被迫搭的“二套系统”,现在成了常用工具箱。
心理健康值得单拎。世卫组织在2022年指出,焦虑和抑郁在疫情第一年明显上升,许多国家随后加大了热线和咨询服务。公司里,心理支持、带薪病假、灵活工时更常见。简评:开口求助的门多了,尴尬少了,这一步很关键。
公共卫生的“底线动作”也在固化。英国、美国在2024年秋季安排呼吸道疾病疫苗接种,老人和高风险群体优先。中国多地也在流感季前做动员。口罩、抗原、止咳药成了家庭常备,不是标签,是工具。
最后说一点抢地盘和掰手腕。疫后供应链调整,美国和欧洲谈“去风险”,东南亚承接工厂,日本、韩国加码半导体。没有谁轻松,都是在下棋找安全和效率的平衡。我的判断是:企业会继续多地布局,普通人的工作地点和岗位内容也会随之调整。
夜里十一点,北京西站的候车厅里,一位女孩把小桌板擦了两遍,把口罩塞进包里,接着给父母发了个报平安的语音,旁边的大叔把咳嗽压低转向走道口,清洁员推着桶在地上来回拖了一遍;下一程你打算怎么安排你的健康、钱袋子和社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