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海外订单激增三倍!大厂订单排满全年,小厂却急盼客户采购电芯?

发布日期:2025-10-09 01:02 点击次数:106

卖不出去变成买不到货,储能市场咋就突然转了个大弯呢?

还记得去年那些储能电芯厂商愁容满面的模样吗?

产能利用率不到35%,价格跌得没完没了,许多厂家头疼库存问题。

短短几个月,情况就完全变了个样。

海辰储能重庆制造基地的总经理叶蓁最近在接受采访时透露,

今年3月份开始,咱们厦门和重庆的工厂就已经满负荷运转了,这劲头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眼下工厂的订单排产排到了年底,生产安排相当紧凑。

不仅仅是海辰,亿纬锂能、瑞浦兰钧、远景储能这些大牌企业的生产线也都是全力开工,运转得杠杠的。

鹏辉能源还直接在投资者交流平台上表示,

咱们的314Ah大容量储能电芯产线,还有100Ah、50Ah的小型储能电芯产线,统统都是满负荷生产呢。

价格蹭蹭涨了20%

数据最直观,照InfoLink Consulting最新统计来看,

9月初,280Ah的磷酸铁锂储能电芯平均价格已经涨回0.298元Wh,314Ah电芯的均价也同样攀升到了0.298元Wh。

得说,今年4月份,那两款规格的电芯价格跌到了过去一年里的最低点,分别是0.285元Wh和0.290元Wh。

储能领域的分析师李亦沙跟我们算了笔账,说这两年不少二三线电芯厂给出的报价,大概都在0.26元Wh到0.27元Wh这个区间里,

不过,8月份以后,报价普遍都涨到了0.275元Wh到0.285元Wh以上了。

拿314Ah的电芯来说,现在的均价大概在0.306元Wh,涨了差不多快20%这两个月。

这20%的涨幅,对那些一直靠微利苦苦维持的电芯厂来说,简直就是及时雨,解了燃眉之急。

海外订单更是井喷

这波需求井喷,政策起了头号推动作用。

今年年头,国家发改委下了个“136号文”,说自6月1日起联网的新建项目,电价得全靠市场竞争来定。

这一下子把新能源开发商们给急得不行,个个都想抢在5月31号前把项目接上线,稳稳地拿收益。

结果上半年就冒出了前所未有的“531”抢装狂潮。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显示,仅5月份新增装机容量就飙到了10.25GW,容量达26.03GWh,

同比增长分别达到462%和527%,创出历年来单月装机容量的新纪录。

国内市场热度不减,海外订单更是让人咋舌。

依据CNESA 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的统计显示,

今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企业在海外新签订单规模达到了163GWh,同比增长了246%!

这增长速度,用“井喷”来形容,绝对一点都不夸张。

从地区分布来看,中东、澳大利亚和欧洲排在前三名,容量都超过了20GWh。

中东市场今年尤其给力,表现亮眼得很。

远景储能市场和解决方案总经理郑汉波跟记者说道,

今年咱们接连在欧洲、澳洲等地斩获了好几个大容量储能项目,

到今年年中为止,咱们全球参与的项目超过300个,交付总量已经突破30GWh,手里握着的订单则超过50GWh。

华为数字能源成功揽下丹麦最大储能项目,容量达132MWh,

宁德时代拿下了东南亚最大光储项目,规模达到2.2GWh,

林洋能源接连斩获蒙古国和毛里求斯的重要订单,紧接着一单又一单不断涌来。

冰火两重天

但这储能大戏可不是啥人都能搭上顺风车的,行业里的“马太效应”正越演越烈。

中广储能源科技的CEO张波碰到的境遇,那真是说明了不少问题,

他跟记者说:“大约一个半月前,我们向广东省的顶尖锂电厂家买电芯,价格和交货时间都没啥大变化。”

虽然最近没下单,那些小电芯厂倒是接二连三找上门来推销货。

这就是现实的残忍啊,大牌厂忙得团团转,订单堆得满满当当,一直到年底都排满了,而小厂们还在四处找着客户推荐自家产品。

咋会有这差距呢?关键就在于资源和客户的聚集效应,大牌子凭借品牌号召力和稳定订单牢牢占据市场,小厂子缺乏知名度和固定客户,竞争力自然有限。

张波说得挺透彻的:“国家电网和能源大佬主导的大项目越来越多,为了让项目分布均匀,

一般来说,像500MWh这么大的独立储能电站订单,基本上只会找一家电芯生产厂商来承包。

SMM储能分析师李亦沙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事,

眼下,一二线电芯厂家的订单都排到11月了,甚至有的都忙活到2026年年头。

他们主要卖的是远期订单,对零散客户开价更高,账期也更严,有些干脆规定现货得现结现金。

所以,那些着急要货的下游储能集成商,只能转过身去找三四线的电芯厂商拿货,

这就促使三四线厂商的产能利用率蹭蹭往上涨。

不过,离真正的“爆单”还差得远呢。

固态电池开启新纪元

在储能市场发生大变动的时候,还有个不能忽略的重要技术趋势——固态电池技术正在崛起。

国轩高科宣布首条全固态电池中试生产线已顺利投产,金石能源的全固态电池中试量产阶段良品率也突破了90%。

亿纬锂能“龙泉二号”工厂首次下线了首批10Ah全固态电池,接连传来了一波波技术突破的好消息。

更令人激动的是,固态电池技术已经开始从实验室迈进市场。

这回在成都国际车展,咱们上汽集团亮相了他们的MG4纯电动车,

那款9.98万元配备半固态电池的车型,成了全球头一款10万块以下装载这项技术的量产车。

宁德时代的凝聚态电池,也就是半固态电池,已经开始批量生产了。

孚能科技早在2022年就已实现半固态电池的批量生产,

现如今,他们已经赢得了广汽集团、美国顶尖eVTOL企业以及国内领先的飞行汽车厂商的认可。

业内专家预估,2025年到2030年这段时间,固态电池产业的发展会经历三个阶段,

2025年到2026年这两年是样品交付的阶段,紧接着2027年到2028年开始小批量生产,

2030年以后将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

未来展望

眼下供需这么紧张,大家都在琢磨:这状况还能撑多久?

李亦沙分析说,从需求角度看,美国市场在关税政策刺激下,‘抢出口’的需求还会继续。

中东、印度这些新兴市场的订单估计会步入稳定交货期;

澳洲这户用储能的补贴,市场需求差不多能撑个一两年。

供应方面,今年下半年会有314Ah电芯产能投产,这些新产能大多是头部一二线厂商之前预先准备好的。

整体来说,今年下半年供应和需求依旧会保持紧绷的状态。

不过,李亦沙也提醒道,随着大电芯投产,

估计到了明年年中,314Ah电芯的价格或许还能回落到当前的平均水平。

写在最后

储能市场这波供需大翻转,让咱们真真切切见识到一个行业从低迷到兴旺的蜕变,

政策加持、技术升级,再加上海外市场的猛烈爆发,种种因素叠起来才有了如今这番热闹景象。

咱们得清楚看清楚,这波火爆可不是人人都能沾光。

强的越强,弱的越弱,这个“马太效应”正迅速推动行业重新洗牌。

中小企业要想活得好,得找准自己的细分市场,走出一条不一样的差异化路子,或许这才是活下去的关键。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