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中央五台转播男女篮亚洲杯,竟然找了个倒贴的解说团队?这也太让人生气了吧!真不知道是钱不够还是缺人才,反正现场那气氛堪比赶集。每次一开播,心里就紧绷起来,因为我知道又要忍受那台词混乱,逻辑乱套的“精彩”解说。
先说那俩“明星”级别的——于嘉和刘宇星吧。每次他们一上,直播就变成了闹剧现场。于嘉那拖长音的京腔仿佛是硬性附加,听多了觉得像在翻古董。老静音,没有激情,连一场球的高潮都无法点燃我这受宠若惊的期待。不少次,我就是调个静音,连点人话都听不到。反正解说就是一句:“不错,精彩,继续努力。”旁边还悬浮一大堆“专业术语”。哈哈,像是小学老师辅导学生背书,不带一点感情,没有那种带动气氛的火花。刘宇星也是,嘴忙得像机关枪,基本上连句完整的句子都很难,胡扯一场,然后还嫌我没耐心用静音听掉。
而且,这两个我看着就觉得是出来“吃饭”的——哎,不知道是不是央视的“标准员工”都这样。央视曾经的康辉、撒贝宁、尼格买提,那叫一个严肃专业,怎么解说篮球还是用一点心的。现在这架势,连句像样的讲解都显得奢求。投诉无门啊,心里就琢磨:那些优秀的解说员去哪了?难不成都奔着平台去了?央视没吸引力,待遇差,难怪这些人一个个跑得比兔子还快。
说到水平,席睿倒是个亮点。他的解说还算流畅,懂篮球,没那么“装”,听完还会觉得稍微有点专业底气。可惜,这家伙也不可能每天都在,毕竟央视的薪水不够,没办法全靠热爱活着。反正我觉得,能够真心喜欢篮球,热爱解说的人少得可怜,在央视能捡着枪发挥的,从来都不是靠谱的高手。
更气人的是,居然有那么一场,央视的解说全程在帮伊朗说话,我都看愣了。那场比赛像个剧情反转,记者的话题永远在“伊朗的技术多棒”,什么“伊朗是亚洲篮球的黑马”,仿佛解说员坚持要帮对手制造氛围。你说,这是不是吃了蔡主席的“软骨素”,把解说变成了政治秀?
弄得我还记忆犹新,特别是那场中国台北对伊朗。央视那个解说,根本没把中国台北队当自己人的意思,干脆整个场都在帮伊朗“洗白”。我都想,难不成央视的姿态就是“只要伊朗赢,我们就算赢”,这大概也是“向心力不足”的真实写照吧。
再说那些“二货”解说员,兴宇的实力更是“惨不忍睹”。水平不如于嘉,嘴皮子还不如隔壁家门缝里听到的碎话。每次他说话都像在念“我爱北京天安门”,听着都觉得别扭,根本无法调动气氛。如果你们以为这是为了效果,那还真是“走火入魔”。屏幕上的比赛那么紧张,心跳那么快,解说员偏偏说个没完,话说得比打趣还要离谱。
更别提那些平台解说,真是把好像一堆“二把刀”全甩给央视。比如腾讯、咪咕,他们的解说队伍啊,基本上也就会扯一点篮球名词,以为讲个“快攻、一对一、挡拆”就是高阶解说了。实际上,除了装模作样,啥都搞不懂。相反,爱奇艺对篮球更是不感兴趣,能有几个人做专业点的?所以,央视的“高薪、强硬”优势反倒都不值钱。
整个事情搞得我忍不住想:是不是从某个时候开始,解说员都变成了“打酱油”的角色?他们嘴上说着“激情解说”“专业解读”,其实大部分时候嘴皮子在转,脑子在转。比赛变成了他们的表演场地。比赛精彩的地方,他们可能还没反应过来或者就在想着下一句怎么“牛逼”地刷存在感。特别是那些一边毛躁胡说一通一边大吆喝,真是闹心。
看到这些,不由得想:央视的追求究竟是什么?是不是因为你们缺乏那份纯粹的热爱?还是你们早就把体育解说变成了“表演”的产业链产品?一场场比赛,出错都成了家常便饭。每次我都觉得,规划、培训、提升这些东西,都是“装样子”的。真正骨干的高手都“跑了”,留下的张嘴就像“打嗝”。
这就是说到底谁还买账?像我这样的球迷,看着场上精彩的瞬间配上这些“出错集锦”,只想问:解说员们,您们是真没料到比赛精彩还是早就惧怕被批评了吗?反正我看够了,是不是该考虑一下给自己“放个假”了?还真的希望,下一次每场比赛能找个还算用心点、能带得动场子的人,不然这种“尴尬演出”真让人觉得,想看篮球的心都凉了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