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恒大更惨?王健林三年还债六千亿,如今又要卖四十八座万达广场?2025年,一场看似只是资产处置的风暴,其实是中国商业地产上一段加速度的残酷剧场。开场就是对立:资本市场在叫好,街头巷尾在质疑,万达的门口人流正在消失,这张面孔在闪光灯下一刻也没有平静。
2015年那会儿,他的名字等于“地产神话”,身家传说两千多亿,万达广场像蘑菇一样在城镇四散开花;到2017年,政策风暴先把融资阀门关死,海外和本地钱同时断流,账上的现金像被抽走了一半,利息像滚雪球一样不等人。
2018年到2021年,卖资产成了必修课,先把文旅城和酒店往外砍,第一波处置收回几百亿,可出手的是能产生长期现金流的核心板块,不少好的项目也跟着走了,结果是短期减压长期掏心脏。
2022年到2024年,那些海外影院、游艇、非核心业务全部清仓,换来的不是安稳,而是债务结构的短期缓和,账面负债率从近九成降到六成,眼下仍有一千多亿还在压在手里,利息年年叠加,那是不会消失的数字。
2025年,新的节点来了——官方媒体和市场同时曝出万达计划再度出售四十八座在营广场,这个数量不是小事,等于一次集中出清,是选择性保留优质项目还是彻底换血,不仅考验定价能力,还考验买方胃口;有人说这是被动,有人说是策略性调整,真相在中间,但情绪在外放大了。
现场我问了几位仍在万达旗下商场值班的经理,“生意跟以前比差多少?”一个经理直接说,春节档后人流比2019年低了四成,商铺空置率上升,房租议价权回到了租户手里,这些数据不是吹的;另一位负责投后管理的员工补充,买家要求极长的付款周期,折扣幅度大到让人肉疼,你不能只看卖出数量,还要看回款节奏。
换个角度看资本方,银行和投资机构在盘算,贷款的回收期拉长,会影响整个资产定价,短期大量出让反而可能把价格拉低,留下的反而是被高估的“心脏地段”;交易中出现的分期、回租、以房抵债等“花活儿”越多,本质风险就越分散但也越复杂。
我在一次小范围的业界座谈里听到一句话,“这更像是工具箱在拜拜——把能拆的都拆了”,说话人是前投行人士,他不愿具名,但语气里有种冷静的厌倦,像在看一场不得不做的手术;的确,卖掉广场能换现金,缓解某些到期偿付,但换来的现金如果被利息和再融资消耗殆尽,那只是借了一次喘息而已。
讲个细节,2025年春,万达在上海某黄金商圈的一处广场以低于市场价四成的折扣签下了买卖合同,付款分三年,买家需要承接全部租户合同,这种交易条款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短期内商场经营现金流是卖家在输血,意味着资产转手的瞬间并没有真正解脱债务压力,甚至可能把未来的经营负担转给买方但仍要承担回款风险——这类“割肉式成交”在链条上留下了裂缝。
要知道,万达的现金引擎不仅是商场租金,还有其电影和文旅板块,电影票房在疫情后反弹但远未覆盖曾经的规模,文旅项目则受制于长期运营成本和地方合作的契约细节,换个词说,卖资产是被动,转型是主动,现状却是两手都不够硬。
站到债权人的角度,有一家城商行的风控负责人对我表示,他们更关注的是资产出售后的净回款和担保结构,某些交易采用了超长期分期还款,表面上减少了违约风险,可谁能保证未来三年内地市商业环境不出现新的波动,谁能保证买方不会在还款期内因资金链断裂再次让资产回归标的,金融合同里藏着的这一点,不是戏谑可以掩盖的。
再拉回到人情与政治的维度,这位企业家在卖鸡肋时并没有大举裁员,基层员工福利和公益项目某些还在推进,这让外界有了两个声音,一方面是同情,觉得“人家还在扛着”;另一个声音更现实,认为这是品牌保值的必然选择,企业不能被短期的市场波动撕成两半。
我问过一个做并购的买方,“你们为什么还买?”回答是务实的,核心是地点和租赁关系,城市里好的地块永远稀缺,买家赌的是长期回报,而不是短期利润;这句话刺痛人的地方在于:卖方是在用未来的土地价值换今天的现金,而买方是在用未来的希望下注。
不能不提监管与政策的双重作用,自2017年起的融资收紧在2025年仍在影响每一次资产的定价和交易结构,监管对影子融资和关连交易愈发敏感,这使得许多潜在买家在构架上更加谨慎,进而影响了成交速度——换句话说,市场的冷静让抛售变得更痛苦。
一个容易忽略的点是本地政府的角色,很多万达广场站位于市中心,地方财政对就业与消费有直接期待,部分地方政府在交易中会介入推动,有时通过协议式交易或引导资金入市,这种“半公开的促成”让事情看起来更有戏,但也留下了合约里不够透明的角落。
归根结底,这是一个现金流与资产价值、长期战略与短期压力的博弈,王健林选择在2025年再度出售四十八座广场,既是被逼的也是有计算的,逼的是到期的债务和利息,算的是市场还能给出多少接盘溢价。
我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样的出清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答案是复杂的,某些债务能被削弱,某些结构能被优化,但“拯救”不是一次拍卖就能完成的事,商业生态和消费行为需要时间修复,金融市场也需要信心回流,这两者都不是短期动作。
换个角度,再次自问,若你是债权人,你会怎样做?会你会选择放慢回收节奏,还是抬高价格求成交?不同选择,都在影响交易最终的走向,现实里没有完美方案,只有风险和代价的再分配。
并不平静,卖掉四十八座可能会缓解今年的偿债压力,但未来会怎样,谁也没有把握,万达还能不能凭新技术或新业务翻身,取决于资金链的修复与经营回暖;这个决定看似理性,情绪却不会买账,等待的不是终结,而是下一次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