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凌晨,也门胡塞武装向以色列发射了一枚“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导弹,目标直指特拉维夫的敏感军事设施。 以色列国防军虽启动防空系统拦截,但未公开确认是否成功。 这次袭击是胡塞武装对9月18日以色列空袭也门荷台达港的直接回应,而更早前的9月9日,以色列对卡塔尔首都多哈的突袭已导致哈马斯谈判代表及一名卡塔尔安全人员死亡,引发内塔尼亚胡罕见向卡塔尔道歉。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与到访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会晤,提出一份包含21点计划的加沙停火新方案,要求以色列做出“痛苦且重大的让步”。 这一转变与特朗普2月要求加沙民众“永久撤离”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标志着美国中东政策的重大调整。
胡塞武装此次使用的高超音速导弹,是以色列现有防空系统难以有效拦截的武器。 自2025年3月18日以军恢复加沙军事行动以来,胡塞武装已累计向以色列发射至少87枚弹道导弹和40架无人机。 该组织明确表示,其行动是对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军事升级的回应,并强调只有以色列停止侵略加沙,袭击才会终止。 9月16日,以军空袭荷台达港后,胡塞武装在数小时内即发动报复性打击,凸显双方冲突的即时性与循环性。而以色列对也门的多轮空袭,已造成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200余人伤亡,进一步激化了地区矛盾。
特朗普政府的“21点计划”要求以色列在加沙立即停火、哈马斯释放全部人质,并以军分阶段撤出加沙。 方案首次明确反对驱逐巴勒斯坦人,转而鼓励其留在加沙,并提议由技术官僚委员会临时治理加沙,哈马斯不得参与任何治理角色。 美国还计划组建国际稳定部队监督局势,承诺以色列不占领或吞并加沙。 然而,哈马斯方面称,自9月9日多哈袭击后停火谈判已暂停,且未收到任何新提议。 内塔尼亚胡虽表态与美方合作,但以军同期在加沙的进攻仍在持续,24小时内造成至少77人死亡,形成“边谈边打”的矛盾局面。
以色列面临多方向安全威胁: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未停,汗尤尼斯等地频发特种部队突袭;黎巴嫩真主党与以军边境交火升级;胡塞武装的远程打击持续消耗以色列防空资源。 外交上,以色列陷入空前孤立。 英法德等国相继承认巴勒斯坦国,联大会议内塔尼亚胡讲话时遭遇冷场。 特朗普政府虽未完全放弃以色列,但已显露出战略疏离迹象,包括断绝内塔尼亚胡与特朗普的直接联系,以及特朗普中东行程刻意绕过以色列。 这种孤立迫使以色列在停火谈判中面临更大压力。
9月28日,联合国安理会六项对伊朗制裁决议正式恢复,内容包括武器禁运、禁止铀浓缩活动及弹道导弹技术转让等。 欧盟同步宣布重新实施核相关制裁。 伊朗外交部斥责此举“非法无效”,并召回驻英法德三国大使。 伊朗军方多名高官表态已做好应对任何威胁的准备,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拉里贾尼警告以色列勿采取“不理智行动”,否则将遭坚决反击。 伊朗议会甚至讨论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可能性,展现出强硬姿态。
美国与伊朗的间接谈判自6月中断后始终未恢复,而联合国制裁重启进一步挤压外交空间。 伊朗第一副总统穆罕默德·礼萨·阿雷夫指出,当前伊以之间仅处于“敌对行动暂停”状态,战争随时可能重启。 伊朗官员宣称已掌握以色列防御系统的弱点,并具备覆盖其全境的导弹打击能力。 与此同时,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的潜在威胁持续存在,内塔尼亚胡在联大讲话中明确表示“不会允许伊朗恢复核能力”。 双方对抗的升级风险加剧了中东局势的不确定性。
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危机持续恶化。 以军扩大在加沙城的军事行动导致超75万人流离失所,医疗系统濒临崩溃。 国际组织向加沙发出的73项援助请求遭以色列拒绝。 停火谈判中,哈马斯坚持永久停火、以军完全撤离、援助物资自由进入等条件,而以色列要求哈马斯解除武装并离开加沙。 特朗普指派其女婿库什纳制定加沙“战后方案”,试图绕过内塔尼亚胡政府推进协议,但哈马斯对美方承诺的可靠性存疑。 谈判僵局与军事行动并行,使得加沙民众的处境雪上加霜。
大国角力与中东新秩序美国中东政策的调整背后,是特朗普政府寻求“快速政绩”与阿拉伯国家石油利益的结合。 特朗普访问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而非以色列,表明其战略重心向能源富集国倾斜。欧洲三国(英法德)在制裁伊朗问题上与美国协同,但同时呼吁外交解决。 俄罗斯则被曝出与伊朗深化军事技术合作。大国博弈背景下,地区力量重新组合:胡塞武装、黎巴嫩真主党等代理人势力活跃,伊朗与以色列的直接对抗风险上升,而阿拉伯国家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日趋统一,共同施压美以改变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