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19日,道琼斯指数单日暴跌22.6%,华尔街交易大厅里充斥着绝望的尖叫。而在基德·比博迪的办公室里,时年55岁的朱利安·罗伯逊却正冷静地翻看一沓财务报表。这个后来被称作"华尔街猎豹"的价值投资者,在这场世纪崩盘中完成了职业生涯最重要的蜕变——他管理的基金不仅躲过灾难,更在随后三个月实现47%的惊人回报。这段传奇经历,正是罗伯逊在基德·比博迪淬炼二十年的价值投资体系的最佳注脚。
在基德·比博迪的培训体系中,年轻的分析师需要像考古学家般解剖上市公司。罗伯逊曾连续三个月每天工作16小时,只为验证一个造纸企业的存货周转率异常。"我们像给病人做全身CT扫描,"他在1992年哈佛商学院演讲中回忆,"不仅要计算流动比率,更要弄清仓库里每卷纸浆的采购成本。"这种近乎偏执的深度研究,形成了老虎基金后来著名的"三维估值模型":将账面价值、现金流折现和清算价值分别计算后取权重平均值。
2001年做空安然一役完美展现了这套方法的威力。当市场为安然"革命性"的能源交易模式狂欢时,罗伯逊团队发现其资本回报率竟低于垃圾债收益率,营运现金流连续七季为负。这份被华尔街嗤之以鼻的97页分析报告,最终成为价值投资的经典教案。
与巴菲特不同,罗伯逊在基德·比博迪习得了"对冲型价值投资"的独特心法。1983年投资克莱斯勒案例中,他同时做多该公司债券、做空其股票,这种看似矛盾的策略实则暗含精妙:当公司破产概率上升时,债券的清偿优先级将创造超额收益。这种"无论涨跌都能赢"的结构设计,后来发展为老虎基金著名的"130/30"多空策略。
"市场有效性假说就像童话故事,"罗伯逊在2005年CNBC访谈中讽刺道,"当所有人都向右转时,向左走反而成了最安全的选择。"这种逆向思维使他在1999年科技泡沫顶峰时果断清仓科技股,尽管此举导致基金当年亏损19%并遭遇大规模赎回。但历史证明,这个"错误决定"反而让老虎基金躲过了随后78%的纳斯达克暴跌。
基德·比博迪的交易大厅被称作"华尔街最残酷的教室"。罗伯逊曾亲历1974年石油危机中导师因误判油价而精神崩溃的全过程。"那一刻我明白了,"他在自传中写道,"价值投资的终极考验不是计算能力,而是当全世界都说你错了的时候,能否坚持自己的算术结果。"
这种反人性的纪律性在1987年股灾中达到巅峰。当恐慌指数VIX突破150时,罗伯逊却在买入被错杀的银行股。"我们计算的富国银行内在价值是每股63美元,"他回忆道,"而市场把它砸到27美元,这就像有人在大街上撒百元大钞。"六年后,这笔投资实现379%的回报。
当算法交易和高频量化成为主流,罗伯逊的价值投资哲学反而显现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老虎系基金至今保持着26%的年化收益率纪录,其门徒创造的"小虎队"基金管理着全球1/5的对冲基金资产。在2020年疫情引发的市场动荡中,遵循"买便宜货"原则的虎系基金再度集体跑赢大盘,用实力证明:穿越周期的投资智慧,永远建立在价值发现的基石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