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听过“忠臣岳飞、奸臣秦桧”的故事,但你知道吗?历史的大戏台上,英雄与“反派”的后代,其实玩出了截然不同的剧本。据史书记载,中原大地最有名的忠奸一对儿——岳飞和秦桧,死后一百多年,他们的后人竟在战场、朝堂、试卷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大逆转。你是不是觉得岳飞的后代一定代代英烈、秦桧家族永远抬不起头了?事情可没那么简单。到底谁为家族赢得了清白,谁又背着“祖宗欠条”活出新人生?接下来的故事,也许会让你怀疑起历史的评判标准。
有人坚信,忠孝传家、奸险遗臭,历史就是血缘的流水线。但一到秦钜守城那年,这种说法立马撞上了南墙。当时南宋朝廷让秦桧的后人秦钜当上蕲州守将,可把朝野上下吓了一跳——让“奸臣后人”守边防,这不是把家门钥匙交给了贼吗?支持的认为,人不能一棍子打死,后代可以自证清白;反对的说,这叫引狼入室。到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也说不明白。外边金军来势汹汹,城里人心惶惶,就像早市买菜摊上的鱼,表面风平浪静,可底下已经翻江倒海。秦钜是洗白还是重蹈祖先覆辙?故事就卡在这里,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秦钜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严整军纪。他自己带头巡城夜查,拿了破碗啃窝头、不收商户一针一线。金国见状,立马派人送黄金、许高官,想让他靠着“祖传外交”早日投降。要是你是秦钜,会怎么做?脚下的泥印子还没干,他直接掀桌拒绝。谣言四起,岳家后人(据说叫岳通)甚至乔装成逃兵来试探他——这一出像极了电视剧卧底反间,没想到秦钜回了一句:“天塌下来,我顶着!”老百姓一听,心头的石头落了地。有老人说:“秦家孙子,也能出硬骨头!”也有人斜着眼盯紧大门,担心夜里变卦。城外金兵步步紧逼,秦钜和将士们死守,院子里遍地箭矢,连灶台锅底都擦出了瓷砖印。一天一天,日子就这样熬了下来。可没人知道,暴风雨只是刚刚开始。
刚觉得局势有点清明,坊间开始流传“秦钜其实是权宜之计”;更可乐的是,有人说他夜里常常对着先人遗像默念,怕是头脑一热又把大门打开。也有大儒出来说风凉话:“祖宗留名,再苦再熬,能挽回点什么?”就算秦钜人头落地,后人未必会原谅他。朝堂上的讨论更是一锅粘糊糊的面,谁也说不清正邪。有人替秦钜唱赞歌,有人暗中统计他每天跟谁见面、说了什么话。只是,表面风平浪静的背后,却像夏天蚊帐下的蚊子,一会儿就叮上一口。没等世人做出判断,金军攻城那天终于到了。
城破之际,所有疑问都丢进了烽火里。当破城之声四起、金军兵临城下,秦钜带头点燃火药、冲杀到底,誓死不屈。知府李城之、将士百姓,纷纷随他一块殉国。最后连满城的青砖地面都被烈火烤红,“卖国后人”用实际行动让传言闭了嘴。谁也没想到,这个挂着秦桧名号的男人,用命换来了“忠诚”二字。等尘埃落定,不少人口中念叨:“秦家欠的账,被后人还了。”民间流传,岳飞后人岳通还制了一块“靖国碑”,专门记录这段故事。可惜真真假假,谁也捕不住全部的线索。秦钜这把烈火,烧断了世人的偏见,给了历史一个结结实实的伏笔。
等成千上万的尘埃落下,城市归于平静,可悲剧并没画上句号。秦家洗白了,岳家人却过得并不舒坦。历史车轮滚滚,岳飞被定“莫须有”罪名,子孙数代被贬、家产充公。岳家后人活得小心翼翼,很多人改姓、隐姓埋名,只求避世度日。就在普通百姓为“忠奸轮回”感慨唏嘘的时候,意想不到的障碍又一次横在命运面前。南宋守城的故事过去几百年,到了清朝,汉人被清王朝吃得死死的,大多数“抗清家族”要么归顺,要么被流放。岳家血脉在“异族王朝”里又闯出了新天地?但秦桧后人的“黑历史”并没被彻底抹去,流言蜚语和真实功业天天打架,每个姓秦的孩子走到哪儿都要被群众盯上三分。两家人的分歧不但没缩小,历史的大网眼儿越拉越大,谁是忠谁是奸,这账一时半会算不明白。
要是你只信祖宗定下的人设,那历史这本账可就太单调了。岳飞后人岳钟琪,到了清代不听鼓吹复国的风声,扎根西部边防,安抚回疆、力挽狂澜。你说他为清王朝卖力不叫“精忠报国”,那难道只要穿老虎头盔、抗金才叫忠诚?反观秦桧后人秦大士,科举中深得皇帝赏识,有理有据地舌战群儒,难道还背着“卖国贼基因”吗?一刀切“忠奸”,这不跟神算命的一个样?“谁谁谁是忠臣孙子”,下一秒就能贴个“奸贼后人”。反正,总有些人捧着想象里的标签拍桌子,还自以为开了天眼能看透历史。你说秦钜是为洗白祖宗才拼命,那岳钟琪安邦卫国就一定是祖传基因变化?历史就像银行卡密码,无论几位数,自己不输入,谁也别想知道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