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真正让中国芯片产业难受的,根本不是美国断供,而是咱们自己培养出来的精英,现在一个个成了别人家的大功臣。
你说这事,像不像是自己种的苹果,却被邻居榨了汁,还用来堵你家的门?
这种感觉,别提多别扭。
先别急着骂美国无情,内心真正扎人的,还是人才的流失和无力的痛。
世界上最会“玩芯片”的,居然大多是咱自家的孩子。
黄仁勋,苏姿丰,这两个名字听着洋气,骨子里却是正宗的中国血。
他们小时候都在台湾长大,后来跟随父母去了美国。
这样的故事有啥稀奇?
稀奇在,两人最后成了硅谷的顶梁柱,甚至还是亲戚。
一个当了NVIDIA的老板,另一个救活了AMD。
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全球芯片圈里的领头羊。
说实话,心里是羡慕,也是堵得慌。
中国自家花骨朵,竟然全在美国开花。
1993年,黄仁勋在美国搞出了NVIDIA,刚开始只是做显卡。
谁想后来AI爆发,显卡成了“万能芯片”。
英伟达直接成了市值万亿美元的巨无霸。
如果你家有玩游戏的孩子,十有八九都知道NVIDIA。
至于苏姿丰,2014年接手AMD的时候,这公司已经快不行了。
结果她硬是把AMD救了回来,如今市值两千亿美元。
你以为这是偶然吗?
其实根源还是人才和环境。
美国那片地,简直像块黑土地,啥种子撒下去都能长成参天大树。
五六十年代,为了军事和航天,拼了命地砸钱搞电子技术。
后来硅谷慢慢长成了科技圣地。
全球顶尖的学霸和科学家都挤着去。
国内多少人千辛万苦考上清华北大,然后再漂洋过海到美国读研深造。
你说他们为啥不回来?
一句话,美国给的机会和平台实在太诱人了。
你有才就给你绿卡,给你科研经费。
你要想创业,投资人一排排站着。
你说说,这谁能扛得住?
其实,咱们心里明白,人才这东西,能跑哪儿就去哪儿。
美国一边敞开大门,一边用政策把最顶尖的大脑“圈养”在自家。
黄仁勋、苏姿丰是其中最耀眼的两个。
说难听点,咱们把种子培养好了,却让别人收了粮食。
你不觉得有点气人吗?
可是,最扎心的还不止这些。
2018年以后,美国芯片企业开始对中国卡脖子。
NVIDIA、AMD这些公司的高端产品说断就断。
执行禁令的,正是这些华裔高管。
这不是笑话吗?
“自家人”如今成了最狠的“看门人”,帮别人锁住了中国的上升通道。
他们也挺无奈,毕竟是公司老板,规矩得听。
可这种无力感,才是最窒息的。
你可能觉得芯片断供只是技术难题,其实背后的根子,是咱们的人才出了问题。
技术缺了可以补,市场没了可以抢回来。
可人才一旦流出去,几十年都未必回得来。
这才是真正的隐痛。
2023年,中国芯片进口骤降,产业链差点崩了。
还好华为麒麟芯片硬是顶住了,中芯国际也追了上来。
NVIDIA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95%掉到了50%。
国产品牌终于站住了脚跟。
但是,补得上芯片,补不回人才的断层。
说白了,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
没有人才,啥都白搭。
这几年,终于有点新气象。
2020年后,越来越多在美国打拼的华人科学家,决定回国。
有人说是国内条件变好了,项目多经费足。
也有人说是美国不太待见华人,回国反而能得到更多认可。
有乐观的说法,人才回流能带动创新。
也有人泼冷水,觉得光靠“海归”是远远不够的。
毕竟,技术突破要靠厚积薄发。
光有人还不够,还得有好环境、好政策和持久的投入。
你说,真要想让人才留下来,是砸钱就行吗?
那也太天真了。
谁都想在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扎根。
中国这几年确实努力了,可创新的氛围、市场机制,距离一流还有段距离。
有的“海归”刚回来有点激情,时间一长发现环境还是那一套,难免又灰心丧气。
人才流回来,心没回来,有啥用?
有人说,美国再怎么封锁,也挡不住中国的追赶。
可如果顶尖的人才每年都往外流,补都补不过来。
技术战场上,最缺的不是钱,也不是机器,而是能扛事儿的那波人。
说实话,最怕的不是外头的对手,而是自家门口的顶梁柱变成了别人家的围墙。
你说这事气人不?
网友看了也忍不住吐槽:“咱家孩子在外头干得挺好,可惜带不回家里用。”有的说:“要是真想解决这个问题,光喊口号没用。还是得有个让人心甘情愿留下来的环境。”
槽点来了。
中国芯片产业拼得头破血流,科研环境到底啥时候能让自家人心无旁骛地深耕?
下一个黄仁勋和苏姿丰,是不是还得去海外才能成才?
谁能拍着胸脯说,咱们培养的精英以后不会再成别人的靠山?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谁还不迷糊?
到底是等着再看一茬茬自家苗子去外头绽放,还是把根留在中国,让他们在家门口结果?
你说,这个路口,咱们到底选哪个?
还是说,大家其实早就心里有数,但就是改不了?
你会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