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了,炮火没停,乌克兰这片土地上的硝烟味更浓了,但弥漫在空气里的,好像还多了些别的东西。
泽连斯基总统,曾经那个穿着军绿色T恤、在镜头前振臂高呼的抵抗象征,如今似乎站在了一个风暴眼上。
国际风向在变,家里的炉火也不暖和了,俄罗斯在前线步步紧逼,各方压力像是拧紧的发条,勒得他有点喘不过气。
从被捧上神坛的英雄,到现在下台的呼声此起彼伏,这变化实在让人唏嘘,但也真不是天上突然掉下来的石头砸的,全是硬邦邦的现实一点一滴攒出来的。
美国的“转向灯”打得太突然
要说外头的变化,美国这根“大腿”的态度转变最扎眼。
2025年初,特朗普重返白宫,“美国优先”那套调调又响了起来。
对乌克兰的援助,在特朗普团队眼里,似乎成了拖累自家经济的麻烦事。
还记得2月底泽连斯基那趟访美之行吗?
本来是抱着签矿产合作协议的目的去的,结果到了白宫,场面可有点难看。
特朗普一点面子没给,在媒体镜头前劈头盖脸指责乌克兰是“战争发起者”,甚至还非要泽连斯基当场表个“感激涕零”。
那场景,真是够让基辅方面难堪的。
更重要的是,那份协议也没影了。
美国的意图很直白:别打了,赶紧和谈。
压力之下,今年7月19号,泽连斯基自己也提出来“下周准备和谈”。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更像是在美国巨大压力下递出的一颗橄榄枝。
特朗普政府那边的算盘打得很响,再这么没完没了地援助下去,美国自己也吃不消,弄不好冲突还会升级。
这风声也不是空穴来风,听说俄罗斯那边放话出来,美英代表前段时间在阿尔卑斯山碰过头,秘密讨论的就是把泽连斯基换掉的可能性!
而他们瞄上的人选,正是去年被泽连斯基炒鱿鱼的前军队“一哥”扎卢日内。
如今这位扎司令在伦敦当大使,在美国人眼里,他似乎更“务实”,也更“听得懂指令”。
美国人的目标很现实:用手里现有的筹码和俄罗斯谈妥,快点结束这场消耗战,而不是看着泽连斯基不断伸手要钱,想把战争拖成持久战。
这对泽连斯基而言,简直是兜头一盆冷水。
美国那可是乌克兰的头号军援来源,2025年上半年援助都停过一阵子,后来虽然恢复了,可条件也变得苛刻多了。
没了美国的强力托举,泽连斯基的强硬立场想维持下去,真是难上加难。
欧盟的钱袋子扣紧了,规矩不能破
欧洲那边,火气也不小。
从战端开启,欧盟给乌克兰搭了把手是真心的,不管是财政还是武器,都没少给。
但他们对乌克兰有个硬性要求,一直没放松过:你小子得把自家的腐败问题好好治治!
所以当乌克兰议会今年7月22日通过那项法案,让总检察长有权插手国家反腐败局和专门搞反腐的检察官办公室的工作后,布鲁塞尔那边直接就炸了锅。
这法案明摆着是把这些机构的独立性给掏空了嘛!
要知道,这些机构可是2014年那场革命后辛辛苦苦立起来的“清道夫”,专治高层贪腐的“利器”,新法却让总检察长可以叫停调查,或者把案子转走,这不是开倒车是什么?
7月26日,欧盟动手了,直接按下了1.7亿美元援助的“暂停键”。
欧委会那边话说得很硬气:反腐要是搞不下去了,这钱就暂时别想了!
这笔钱原本是用来战后重建和救民生的,现在突然卡住,乌克兰政府本来就紧张的预算更是雪上加霜。
他们的财政部长火急火燎飞过去求情,结果欧盟咬死了不松口。
像冯德莱恩这些欧盟大佬们话里话外都是一个意思:欧洲支持乌克兰没问题,“但会支持到必要时候”,弦外之音就是,钱袋子不是无底洞。
其实早在2025年上半年,欧盟内部就已经在嘀咕要减少援助规模了。
仗打久了,成员国自己也疲了,德国、法国这些大块头经济压力不小,家里也有难念的经。
更让欧盟揪心的是,乌克兰想加入欧盟的进程!
要是腐败这个毒瘤不彻底割掉,你现在这个候选国的资格都可能保不住。
泽连斯基政府试图辩解,说那法案是为了清除俄罗斯的影响力,确保国家安全。
可惜欧盟那边对这种解释根本不买账。
这波操作下来,泽连斯基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又给大大地扣了分。
中国:微妙位置里的关键角色
相较于西方阵营的直来直去,中国在乌克兰危机里的角色就显得相当微妙复杂。
咱们立场一向就是中立劝和,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总是盯着不放,说中国暗地里给俄罗斯递刀子。
今年4月18号,泽连斯基公开提过一个说法,引用了所谓的“情报”,暗示中国向俄罗斯提供了武器,什么火药、炮弹都有。
不过咱们外交部立马就澄清了,坚决否认提供致命武器,但也承认确实有出口所谓的“军民两用”物品,像是电子元器件、无人机配件这些。
这些玩意儿你说不能军用?
西方国家可不信,美国商务部那边早就动手制裁了几家涉嫌“转手”的中国公司。
为了配合欧盟的步伐,也为了表明立场,乌克兰也跟着对几家中国公司实施了制裁。
这下把两国关系搞得更紧张了。
咱们这边也很硬气,要求乌克兰撤销这些措施,不然就要采取措施保护自家企业的权益。
结果到了7月8号,乌克兰又往名单上加塞了五家中国公司,等于是把双方的矛盾升级了。
中方直接回应会采取“必要措施”回应。
泽连斯基还抱怨过另一件事,说咱们在背后“拆台”,破坏了和平峰会。
他指认中方“劝说”其他国家不要参加今年6月在瑞士搞的那场峰会。
而同一时期,中俄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确实在持续深化,普京总统5月份还专门访问了中国,签了一堆协议。
这些事情搁一块儿,让泽连斯基挺难堪。
道理很简单,中国在全球的分量举足轻重。
如果外界普遍感知中国更偏向俄罗斯,哪怕只是在经济和外交上施压乌克兰而不直接动手,对基辅来说也是巨大的孤立和损耗,相当于是侧面帮俄罗斯压秤了。
战场上的残酷账单越拉越长
外头千变万化,真正刀子见血的还是前线战场。
俄罗斯那边一点都没闲着,稳扎稳打地向前推进。
随便举个例子,就在7月底那几天,俄罗斯国防部发布的战报,一天之内就说乌克兰方面损失了1250多名士兵(注:不同表述)。
最激烈的争夺点现在集中在顿涅茨克那边。
俄罗斯的进攻速度有时候看着不快,但就是那么一寸一寸地往前拱,乌克兰这边的人员伤亡和装备损耗成了个填不满的无底洞。
无人机、导弹天天头上飞,乌军士兵中间,那股子疲惫和低落的气息越来越浓。
社交网络上经常能看到士兵家属的抗议,矛头直指指挥层,觉得仗打得太笨,白白牺牲了性命。
算算账吧,从2022年打到2025年秋天,三年多快四年了,损失有多惊人?
几十万士兵伤亡,整个国家的经济都快被拖垮了,工厂炸了,电厂没了,城市满目疮痍,这些烂摊子想想就头大。
更让乌克兰头疼的是,俄罗斯背后也不缺帮手,像朝鲜、伊朗这些国家不断给它输血,弹药和武器技术支持源源不断。
普京还新签了战略合作协议,把这影响力越铺越开。
俄罗斯的策略很清楚:就是要靠绝对力量耗下去,看乌克兰能撑到几时!
泽连斯基那个“寸土不让”的口号,在一天天被鲜血染红的前线,显得越来越苍白无力。
国内征兵问题成了火药桶,强制性抓壮丁(动员)引发了巨大的民愤和抵触,家里儿子、丈夫被抓走的人越来越多,怨气冲天。
家里也闹腾起来了:后院起火了
外头狂风暴雨,自个儿家里头的灶台也快烧干了。
那项要命的反腐法案引发的风波可一点都没平息。
当时法案一出,基辅街头就爆了!
老百姓、退伍老兵、学生们涌上街头,抗议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这可是开战三年多来头一回闹出全国范围的反政府示威活动。
为什么这么生气?
太能理解了!
仗打得日子本来就苦不堪言,物价飞上天,好多东西买都买不到。
结果政府高层还不消停,搞个法案想捂住反腐调查?
这不是在公然保护那些蛀虫吗!
民众感觉最后一根稻草都被压断了。
有熟悉欧洲政治的分析人士在社交媒体上聊过,说这些抗议看似是冲着那部法案去的,但深层次的火力,其实直接瞄准了泽连斯基的执政能力和威信。
刚开始泽连斯基还想辩解,说这法案是为了“反俄安全需要”。
可挡不住压力太大,才过了两天,7月24号就不得不低头认错,赶紧提交新提案,承诺恢复那些反腐部门的独立地位。
这次服软,意义太明显了,他的权威根基肉眼可见地松动了。
民众的支持率也是一落千丈,战争刚开始那会儿差不多是万众拥护,支持率高达90%以上,到2025年年中跌到了只剩一半多点(57%左右)。
老百姓对这个看不到头的战争,还有不断爆出来的腐败丑闻,真的是烦透了、累透了、也失望透了。
压力缠成了一团麻:崩溃边缘
以上这些麻烦,没有一个是孤立的。
它们彼此交织,互为因果,结结实实缠成了一张大网,把泽连斯基裹在了中间:
西方目标变了调: 美国和欧盟急着想拉上谈判桌结束战争(为的是止损),泽连斯基却还在坚持喊“领土必须一寸不少地收回来”(目标是完全胜利),这简直成了唱对台戏,根本没法调和。国际牌局复杂化: 中国通过经济和外交层面的支持,事实上在帮俄罗斯稳住阵脚和削弱乌克兰的外交空间(尽管声明上坚持中立),而俄罗斯则用最直接、最血腥的方式在战场上碾压推进,给基辅持续“放血”。
统治根基被质疑: 国内一波接一波的反腐抗议浪潮,加上战争时期强制延期总统任期引发的争议,让泽连斯基执政的“合法性”不断受到质疑甚至攻击。替代人选在酝酿: 扎卢日内,这个他亲手罢黜的前总司令人物,恰恰成了西方认定的可能“更合适的接棒者”。国际信任破产: 欧盟那边援助冻结着,死咬着反腐条件不放;中国这边可能还有贸易上的报复等着(为那些被制裁的企业);俄罗斯那边每天都按时送来触目惊心的“伤亡账单”。
到了这一步,议会里虽然也有人提出来要修正那个惹祸的反腐法案,可惜,老百姓对政府的那点信任早就被透支干净了。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感叹,现在看新闻,感觉基辅的气氛压抑得很,扎卢日内在伦敦那边的小动作,圈子里多少也能听到点风声,看起来他真的在拉拢支持者,为可能到来的权力交接铺路了。
欧盟是咬死了条件不放松,美国更是铁了心要换种打法(推动和谈)。
所以,你说泽连斯基还能坚持多久?
路真感觉是越走越窄了。
被逼辞职?
或者以一种各方接受的方式下台,推选一个像扎卢日内这样更被西方看好的“务实派”出来主持大局,尽快和俄罗斯坐到谈判桌前结束冲突?
现在看起来,这种可能性是越来越大。
你说这是谁的阴谋?
可能倒也不全是。
说到底,这是一连串冷酷现实的堆积叠加:战争消耗的巨大代价、国际支持的悄然转向、国内治理危机的总爆发。
当年那个被众星捧月、登高一呼的泽连斯基,今天似乎真的快成了美国和欧洲盟友想要甩掉的一个“战略负担”。
这个身份的转变实在转得太快太急,让人感觉有点发懵。
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战争的绞肉机一旦开动,谁都难以独善其身。
英雄的光环终会褪色,残酷的代价却需要实实在在去承受。
历史翻开新一页的时候,往往既不讲情面,也等不起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