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喜之问”
毛主席问:山西有个闻喜县,为什么叫闻喜?省委书记:不知道!
1958年的春天,成都的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桂花香。在一场重要会议上,各省省委书记正在汇报工作。忽然,毛主席话锋一转,笑着问当时年仅36岁的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你们山西有个闻喜县,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会场一下子安静下来。这位年轻有为的省委书记略显尴尬地说:"不知道。"毛主席不以为意,反而笑得更开心了。此时的陶鲁笳还不知道,这个看似简单的地名背后,竟然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千年往事,更牵涉到一个关乎山西命运的重大决策。这个闻喜县的名字,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而毛主席为何在这个时候突然提起这个问题?
一、汉武帝与闻喜的渊源
公元前111年的深秋,汉武帝刘彻正在汾河上泛舟游览。这条发源于管涔山的大河,在当时水量充沛,江面开阔,完全可以容纳大型楼船通行。汉武帝此行,不仅是为了巡视民情,更是在等待一个重要的消息。
就在数月前,汉武帝派遣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军征讨南越。这支军队沿着湘江南下,穿过五岭,一路势如破竹。南越王赵建德望风而降,这片富庶的岭南之地终于纳入大汉版图。
当时的汉朝,正处在空前强盛的时期。北击匈奴,西通西域,南征百越,东通朝鲜,四方臣服。汉武帝在位期间,不仅开疆拓土,更重视内政建设。他多次亲临各地视察,了解民情。
这一天,汉武帝的楼船正行驶到今天山西运城境内。秋日的阳光照在汾河水面上,波光粼粼。突然,一名快马驰来的信使带来捷报:路博德大军已经全面控制南越,南越王族尽数被俘,岭南彻底平定。
汉武帝闻讯大喜,当即在楼船上举行庆功宴。他对随行的大臣说:"此地山川秀美,今日又闻此喜讯,当以'闻喜'为名,以志吉祥。"就这样,这个地方就有了"闻喜"这个充满喜庆的名字。
但鲜为人知的是,闻喜之名的确立还有一段插曲。当时随行的太史令司马迁建议道:"陛下,此地不仅山川秀美,更是战国时期魏国名将乐羊的故里。乐羊曾在此训练水军,为魏国水战之功。如今陛下又在此闻捷,可谓双喜临门。"汉武帝听后更加欣喜,于是立即下诏设县,并将这段历史记入史册。
值得一提的是,汉武帝为闻喜县题名的这艘楼船,是当时最为先进的水上行宫。据《汉书》记载,这艘楼船高达数丈,有三层楼阁,不仅有华丽的殿堂,还配备了完整的政务处理场所。楼船由数百名水手操控,沿着汾河缓缓前行,展现出大汉帝国的威仪。
这个命名的典故,不仅记载在正史中,更在当地流传成为一段佳话。后来的历代文人墨客来到闻喜,都会提笔记下这段历史,让这个充满历史意味的地名代代相传。
二、闻喜县的历史荣光
在中国历史上,闻喜县堪称"状元之乡"、"宰相之乡"。这里最负盛名的当属闻喜裴氏家族,他们世代簪缨,人才辈出,为国家培养了众多名臣良相。
裴氏家族在唐朝时期达到鼎盛。从唐太宗到唐德宗的统治时期,裴氏家族先后出现了裴寂、裴晞、裴遐、裴度等十多位宰相级人物。其中,裴寂是唐朝开国功臣,曾协助李渊创建大唐;裴晞在玄宗时期任职宰相,处理吐蕃问题有方;裴遐在代宗年间主持朝政,力挽狂澜;裴度则在德宗、顺宗、宪宗三朝为相,被誉为"中兴名相"。
在闻喜县西北部的裴氏庄,至今仍保存着众多历史建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裴氏家祠,这座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建筑群占地面积达数万平方米。祠堂正门上方悬挂着"忠孝传家"四个大字,体现了裴氏家族的治家理念。
裴氏家族能够长期保持显赫地位,与其独特的家族文化密不可分。据《闻喜县志》记载,裴氏家族有"三不准"家规:不准占用民田、不准干预司法、不准结党营私。正是这些严格的家规,使得裴氏家族虽位居高位,却始终保持清廉作风。
在裴氏庄内,还有一处名为"诗书院"的建筑。这里是裴氏子弟读书的地方,也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每年春秋两季,家族都会在这里举行考校,优秀者被推荐参加科举考试。据统计,仅唐宋两代,裴氏家族就出现了进士及第者近百人。
除了裴氏家族,闻喜县还出现过其他著名的政治家族。比如北宋年间的苏氏家族,出了苏耆、苏颂父子两位宰相。苏颂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主持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
明清时期,闻喜县依然是人才辈出。明代状元郭应聘、清代状元张謇都出自闻喜。这些人才的不断涌现,使得闻喜县在历史上享有"三百里才子国"的美誉。
闻喜的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科举成就上,更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上。县内现存的古建筑群、书院、家祠等,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位于县城北部的文庙建筑群,是山西省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建筑之一,见证了闻喜县重教崇文的传统。
正是这些显赫的家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闻喜县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教化传承和人才培养。
三、闻喜县的经济变迁
闻喜县自古便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经济发展历程堪称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汉代开始,这里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南北贸易的重要中转站。
汉代时期,闻喜县因其位于汾河航道旁的优势,成为重要的水运枢纽。当时的商队从长安出发,经过闻喜县时必须在此停留补给。县城内设有专门的"互市署",负责管理商贸往来。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闻喜县每年征收的商税可达数万钱,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到了唐代,闻喜县的商业更加繁荣。县城内形成了以丝绸、瓷器交易为主的大型市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闻喜县出产的"闻喜煤"质地优良,是当时北方地区重要的燃料来源。在开元年间,闻喜县年产煤炭达到十万斤,除供应本地需求外,还大量外运至关中地区。
宋代时期,闻喜县的手工业开始兴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制墨业,闻喜墨以其色泽纯正、书写流畅而闻名于世。据《宋史》记载,闻喜墨曾多次被选为贡品,进献皇宫。此外,闻喜县的纺织业也十分发达,尤其是当地特产的"闻喜布",质地细密,深受商人青睐。
元代蒙古统治者特别重视闻喜县的经济发展。在至元年间,朝廷在闻喜县设立"征榷所",专门负责管理商税征收。同时,为了便于商旅往来,在县城修建了多处驿站和客栈。其中最大的"广济驿"可同时容纳数百人住宿。
明清时期,闻喜县的经济重心逐渐转向农业生产。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著名的农业区。特别是明代中期开始种植的闻喜枣,因其果大肉厚、甘甜可口,很快成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清代乾隆年间的《山西通志》记载,闻喜县年产枣果达十万斤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销往京城。
同时,闻喜县的手工业继续发展。当地的铁器制造业特别发达,生产的农具远销周边地区。县城内形成了专门的"铁器坊",聚集了数百名铁匠。这些铁匠们技艺精湛,制作的农具不仅实用,还十分耐用,深受农民欢迎。
在清末民初,闻喜县开始出现新式工业。1905年,当地商人集资建立了第一家机器织布厂。到1920年代,闻喜县已有大小织布厂十余家,年产布匹数十万匹。这些织布厂的建立,标志着闻喜县开始步入工业化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闻喜县的经济发展始终与其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当地商人在经商的同时也很注重文化建设,他们捐资兴学、修建书院,为闻喜县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县城内的"裕德堂"就是由当地富商集资修建的,专门用于举办文化活动和商业集会。
四、毛主席与闻喜的深厚渊源
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山西时,毛主席就对闻喜县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当时,闻喜县位于汾河要道,控制着晋南地区的交通命脉。这个认识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闻喜县成为八路军在晋南地区的重要根据地。在毛主席的直接指示下,八路军在闻喜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当时的闻喜县委书记张守德带领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组建了闻喜县抗日武装,发动群众建立了民兵组织。
1938年春,八路军在闻喜县城西北的裴社村设立了兵工厂,专门生产手榴弹和简易炸药。这个兵工厂的建立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他在给晋绥分局的指示中特别提到:"闻喜兵工厂的经验值得推广,要充分发动群众,就地取材,为前线提供武器弹药。"
1940年,日军对晋南地区展开大扫荡。闻喜县民兵在八路军的配合下,采取游击战术,利用熟悉的地形地貌,给敌人造成了重大损失。毛主席在延安接见晋绥军区负责人时,专门表扬了闻喜民兵的战斗精神,并指示要将闻喜的游击战经验推广到其他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闻喜县再次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1948年,毛主席在制定晋南战役计划时,特别强调要确保闻喜县的安全。他说:"闻喜是晋南的门户,控制闻喜就等于控制了整个晋南地区。"在这一战略部署下,解放军成功解放了闻喜县,为解放整个山西奠定了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对闻喜县的发展一直十分关注。1953年,他批示有关部门要重点扶持闻喜县的农业生产。在他的关怀下,闻喜县建立了第一个农业机械站,配备了新式农具,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1956年,闻喜县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取得显著成绩。全县210个农业合作社全部实现了高级化,粮食产量比1949年翻了一番。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专门在《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上作了重要批示,称赞闻喜县的经验具有全国意义。
到了1958年,当毛主席在成都会议上突然问起闻喜县名字的由来时,实际上是别有深意的。他不仅是在考察各级领导干部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更是要提醒大家要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这也说明,毛主席对闻喜县的关注不仅限于其军事战略价值,还包括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随后的岁月里,毛主席多次过问闻喜县的发展情况。1960年,他还专门让身边工作人员收集整理了一份关于闻喜县历史沿革的详细资料。这些资料后来被收入《毛泽东文集》,成为研究毛主席对地方历史文化关注的重要史料。
五、改革开放后闻喜县的发展成就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闻喜县也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这一年,闻喜县率先在山西省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将土地承包到户。首批试点的东镇裴社村当年粮食产量就增长了40%,创造了闻喜农业改革的"裴社经验"。
进入80年代,闻喜县开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1983年,闻喜县建立了第一家乡办企业——闻喜县农机配件厂。这家企业以生产拖拉机零配件起家,后来发展成为晋南地区最大的农机配件生产基地。到1985年,全县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56家,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
1986年是闻喜县工业发展的重要一年。这一年,县政府决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扶持枣品加工业。闻喜枣加工厂开始采用现代化设备,研发出蜜枣、枣脯、枣醋等系列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广受欢迎,还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
1990年代初期,闻喜县抓住国家支持农产品深加工的政策机遇,建立了农产品加工园区。园区内引进了多家食品加工企业,形成了以枣制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1995年,闻喜枣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
1998年,闻喜县开始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县政府划出专门区域建设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建材等产业。其中,机械制造业延续了闻喜县传统铁器制造的优势,专门生产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零配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进入21世纪,闻喜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2003年,县里成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示范区内的闻喜枣种植基地采用滴灌技术,亩产量比传统种植方式提高了30%。
2008年,闻喜县启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县政府修缮了裴氏庄园、文庙等历史建筑,开发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其中,裴氏庄园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2012年,闻喜县被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县里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农产品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建立了闻喜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让闻喜的特色农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往全国各地。
2018年,闻喜县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保持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些传统村落改造成特色民宿,农家乐经营蓬勃发展。裴社村的"农家乐一条街"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景点。
2020年,闻喜县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县城建成了现代化的商业中心,乡村建设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新建成的闻喜文化中心不仅保存了历史文物,还成为展示现代文化艺术的重要场所。
作者:王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