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柯克案余波未平,美国星巴克再陷名字争议,顾客炸锅

发布日期:2025-10-09 22:14 点击次数:99

在美国俄亥俄州,奥顿·帕金斯(AudraPerkins)走进一家克罗格超市,只想在里面的星巴克买杯热茶,用以悼念一位刚刚离世的公众人物。这本该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午后。

她点的“薄荷至尊”加双份蜂蜜,是保守派活动家查理·柯克(CharlieKirk)生前最爱的饮品,几乎成了他支持者圈子里的一个温情符号。

然而,当温热的杯子递到她手中,杯身上一行潦草的字迹让她如遭雷击——“种族主义者最爱的饮品”。这几个字,像一记无声的耳光,瞬间点燃了她心头的悲伤与愤怒。

她把照片发到脸书,文字里满是失望:“星巴克的女店员觉得自己很幽默……谢谢你们让我彻底明白,为什么我更愿意光顾那些本地基督徒开的小咖啡馆。”

这杯茶的背后,是9月10日犹他谷大学的一声枪响。年仅31岁的美国右翼青年领袖查理·柯克,在他一手创办的“美国转折点”组织活动上,被一颗子弹夺去了生命。

他的死,在美国舆论场上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而这颗炸弹激起的涟漪,竟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溅到了咖啡店的柜台上。

一杯薄荷茶的蝴蝶效应

俄亥俄州这名店员的出格行为,还只是冰山一角。风暴的中心,其实几天前就在加州的一家星巴克悄然形成。那一次,问题更具技术含量,也更让人哭笑不得。

一段在TikTok上爆火的视频显示,加州尤卡ipa市的一名女顾客,被店员告知无法在她的订单上打印“查理·柯克”这个名字。理由是:系统认为这属于“政治称谓”,无法识别。

你没听错,一个人的名字,成了“政治称谓”。福克斯新闻的主播在节目里,直接拿起一杯只写了“查理”的薄荷茶质问:“他们连手动写一下都不愿意吗?”

要知道,柯克生前每天狂饮九杯加了两泵蜂蜜的星巴克薄荷茶,这几乎是公开的秘密。用他最爱的饮品来纪念他,是粉丝们一种朴素而自发的悼念方式。

这下彻底点燃了保守派的怒火。前纽约市长朱利安尼等一众大佬公开呼吁,要让星巴克尝尝当初百威啤酒被抵制时的苦头,直到他们“学会尊重”。

大批柯克的支持者涌向星巴克请愿,要求官方将这款薄荷茶直接更名为“为了查理柯克茶”,并把它加入全美菜单。

左转星巴克右转INVITA

面对排山倒海的舆情,星巴克总部的公关机器紧急开动。他们先是发声明,坚称“顾客在订单上使用查理·柯克的名字不受任何限制”,试图息事宁人。

随后又解释说,公司过去确实指导过员工,要礼貌性地拒绝“政治口号”作为点单名。但现在政策更新了,顾客想叫什么名字都可以。

但这番说辞很快就被打脸。有技术流网友扒出,星巴克在事发后48小时内,紧急推送了一次软件更新,在后台的关键词屏蔽库里,悄悄地把“查理·柯克”给解禁了。

这种掩耳盗铃式的公关,反而更让人觉得此地无银三百两,坐实了他们最初确实在“技术性”地规避风险。

就在星巴克焦头烂额之际,3000公里外的加州圣迭戈县,一家名为INVITA的独立咖啡店,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老板詹妮弗·李连夜赶制了一批贴纸,上面印着:“谢谢你,查理·柯克,我们爱你。”

9月17日清晨,这家小店门口排起了长龙,队伍一直甩到了半条街外。戴着红色MAGA帽子的顾客们兴奋地拍照打卡,店员手忙脚乱地贴出告示:“柯克主题贴纸已售罄,明日补货”。

巨头的算盘与小店的赌局

INVITA咖啡店的公开“站队”,让它一夜之间体验到了美国社会撕裂带来的冰火两重天。

在网上,它的Yelp评分从4.6分断崖式跌至2.1分,评论区充斥着“支持政治暴力”“煽动分裂”的一星差评。甚至有激进的网友曝光店员的私人信息,辱骂他们是“纳粹的帮凶”。

但在线下,剧本完全颠倒。保守派组织在社交媒体上发起“打卡支持INVITA”活动,顾客从洛杉矶、凤凰城等地专程开车赶来。有人一口气买下20杯咖啡,只为集齐所有款式的贴纸。

老板詹妮弗在采访时坦言:“现在每天的营业额是平时的五倍,但我不得不开始雇保安了。”这家小店里原本展示本地艺术品的货架,如今堆满了顾客送来的柯克传记和美国国旗。

詹妮弗后来也挑明了说:“我的顾客里80%都是柯克的粉丝,与其藏着掖着,不如真诚地表达我的立场。”这种精准的“政治押注”,为她带来了惊人的商业回报,甚至有枪店老板主动联系她,愿意提供免费的安保服务。

星巴克的谨慎与INVITA的豪赌,正是当下美国商业环境最真实的写照。作为拥有1.5万家门店的巨头,星巴克在2020年因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曾导致大量保守派顾客流失,花了整整三年才缓过劲来。

面对柯克这个作为现任总统特朗普坚定盟友的“烫手山芋”,星巴克本想用“技术故障”来隐晦地讨好自由派核心客群,没想到却再次引火烧身。

结语

柯克的遇刺身亡,本身就充满了悲剧性的讽刺。这位曾宣称“少数枪击案是维护持枪自由必须付出的代价”的保守派旗手,最终自己也倒在了枪口之下。而凶手泰勒·罗宾逊的社交媒体上,则写满了对“右翼文化霸权”的愤怒与控诉。

这种暴力的循环,早已不是个案。今年以来,宾夕法尼亚州州长官邸遭纵火,明尼苏达州议员遇袭,政治暴力正从令人震惊的头条新闻,滑向一种令人不安的“新常态”。国会山骚乱之后,美国社会那根名为“理性”的保险丝,似乎正在被一点点地烧断。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显示,今年美国与政治相关的商业抵制事件,同比激增了317%。从你开什么车,喝什么啤酒,到如今点一杯什么样的咖啡,消费行为正日益成为一种政治投票。

就像那位在俄亥俄州被冒犯的顾客帕金斯,她最终选择了与门店经理沟通,并得知那名员工已被解雇。她接受了这个结果,并引用柯克生前的理念说:“查理代表着尊重,我们不必在所有问题上都看法一致,但我们必须相互尊重。”

然而,当购买一杯咖啡,甚至一卷厕纸,都开始背负起沉重的政治立场时,当人们出门买个早点都需要再三斟酌以保持“政治正确”或“政治中立”时,这个社会,还能靠什么来寻回那份最基本的相互尊重?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