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这两个国家这些年走得越来越近,合作项目一大堆,从能源到科技,再到军事上都开始深度捆绑。说白了,大家心里都清楚,这背后的主线就是共同对付美国那套霸权玩法。
美国作为老大,总想在全球到处插手,维持自己的老位置。可现在世界变了,中俄不光经济上互相靠得住,军事上也开始磨合默契。尤其是最近几年,俄乌那边打得火热,台海这边风声鹤唳,美国老是跳出来搅和,这让中俄的战略眼光越来越一致。
简单点说,如果美军哪天真敢直接打到中俄本土,那反手就得瞄准美国本土下手,这不是空谈,而是基于现实形势的共识。
先从俄乌冲突说起吧。这事儿从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启动特别军事行动开始,就没消停过。表面上看是俄乌两国的家务事,但美国从头到尾都掺和得欢。刚开打第三天,美国总统拜登就批了3.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这笔钱直接砸向乌克兰的武器库。接着呢,援助就没停过。
2023年,美国国会一口气通过四项补充拨款法案,总额高达1134亿美元,美其名曰支持乌克兰领土完整,其实不少钱都流进了美国自己在欧洲的军事基地扩建。像德国的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就靠这些资金加了新跑道和仓库。
2024年,美国又追加了上百亿美元的投资,还公开支持乌克兰用美制武器打俄罗斯境内目标。5月份,拜登点头同意ATACMS导弹越境使用,这直接把战火烧到俄罗斯老家。7月的北约华盛顿峰会上,美国带头承诺400亿欧元援助,还给乌克兰铺加入北约的路子。
到了2025年,这援助总额已经堆到1828亿美元左右,其中军事部分占了大头,65.9亿美元直接给了乌克兰军队。特朗普上台后,虽然对乌克兰援助缩水了点,但整体框架没变,国会还在辩论怎么继续扔钱。
说到底,美国这套操作不是真心帮乌克兰,而是想拖住俄罗斯,顺带巩固自己在欧洲的军力部署。乌克兰成了个消耗品,靠外援硬扛,俄罗斯那边自然憋着一肚子火。
转到台海这边,美国的把戏更老套。长期以来,美国就靠“战略模糊”政策在台湾问题上玩平衡,一方面口头承认一个中国,另一方面又卖武器、派军舰。
2021年4月,拜登政府推出“一体化威慑”战略,直指中国大陆在南海和台海的动作,说是要通过拒止手段让中国觉得打不起仗。这战略落实下来,就是美军P-8巡逻机天天在台湾海峡晃荡,雷达盯着中国舰艇。
2022年8月,佩洛西窜台一闹,中国东部战区直接派舰队穿越海峡回应。军售也没少,2022到2024年,美国批准了180多亿美元的对台武器,包括鱼叉导弹和F-16升级包。
2025年,特朗普政府调整了点风向,7月31日把对台关税降到20%,但军援没松口,9月还否决了4亿美元的直接援助,转而推未来军售。国务院的台湾关系法还是老样子,不明确美国会不会直接出兵,但强调如果中国用武力收复台湾,美国会有“相应反应”。
这不等于变相威胁吗?美国还借国际空域论到处派军机,电子侦察船在南海转悠,记录中国岛礁数据。台海紧张升级,美国的干预让中俄看清了,美国总想借台湾卡中国脖子。
中俄俩国面对这局面,自然不会坐着挨打。从2023年开始,联合军演和巡逻就密集起来了。7月,中国空军H-6轰炸机和俄罗斯Tu-95一起飞到白令海峡附近,美军F-22从阿拉斯加起飞拦截,双方无线电对峙。
2024年7月24日,中俄轰炸机又在阿拉斯加空域巡逻,四架飞机编队,美方NORAD雷达室警铃大作,派机追逐。9月,中俄海岸警卫船首次北极联合巡逻,破冰船推进,监视水域。10月3日,四艘中俄船只现身白令海,离阿拉斯加圣劳伦斯岛就440英里。
太平洋这边,珍珠港外中国电子侦察船徘徊,捕捉美军信号。2025年更猛,8月1到5日,第五次年度联合巡逻从彼得大帝湾出发,穿越白令海,日本参谋本部全程跟踪。8月12日,舰艇群逼近阿拉斯加海岸,离安克雷奇几百英里。
8月28日,首次太平洋联合潜艇巡逻启动,俄罗斯“沃洛霍夫号”柴电潜艇从海参崴出海,中国潜艇伴随,潜入北冰洋,鱼雷管待命。8月5日,“海上联合2025”演习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海空域结束,之后直接转巡逻,航线覆盖太平洋特定海域。
9月9日,中俄蒙三国“边境防御合作-2025”在内蒙草原搞演习,坦克和步兵推进。这些行动不是摆样子,而是实打实熟悉路线、测试战术。俄罗斯军事观察网分析说,这和美国允许乌克兰打俄罗斯本土有直接关系,俄罗斯就是在回应美方的挑衅。
2024年8月,美军一份研究报告直指中俄针对美国本土部署综合打击能力,强调中国和俄罗斯在远程导弹上进步大,美国本土防空雷达和导弹防御得赶紧加强。报告说,中俄的攻击性武器能到美国本土,建议开发新系统应对。
空军准将也公开表态,准备和中国打长期战,美国本土和关岛基地可能遭导弹袭击。华盛顿智库传统基金会更直白,说美国资源有限,得优先本土防御。8月9日,环球时报采访专家,指出这报告两种意图:一是黩武渲染,二是要国会多拨钱建军。
美媒VOA也报道,中俄威胁日趋严重,俄罗斯和中国在叙利亚就和美军有过地面交战,200到300人规模。中俄美战略竞争报告里,防卫研究所分析,美国打算通过导弹防御重塑格局,但中俄的核威慑让这事儿复杂化。
这么一看,中俄形成共识就顺理成章了。为什么说只要美军攻击中俄本土,就该把美国本土当主要目标?首先,逻辑上对等。美国总爱越境支持代理人打别人本土,像乌克兰用ATACMS打俄罗斯,台海也可能借台湾火力延伸到中国内地。中俄不能总被动挨打,得让美国尝尝本土挨炸的滋味。
其次,能力上行得通。中国海军航母编队和俄罗斯战略轰炸机,结合北极和太平洋巡逻数据,已经能规划跨洋投送路径。白令海峡和阿拉斯加的反复演练,就是在练手,熟悉美方响应时间。
再次,从地缘看,美国有两大洋和加拿大缓冲,但中俄联手后勤协调好,就能绕过去。报告里承认,美国现阶段防御系统守不住全面打击,得加钱升级。这共识不需公开喊,就在每次联合巡逻里体现。俄罗斯和中国都强调“航行自由”,回击美国那套国际规则。
当然,这事儿有难度。美国本土地理好,太平洋和大西洋宽,加拿大还能周旋。但中俄优势也明显。中国军事实力这些年蹭蹭涨,2025年贸易额快2500亿美元,军事技术共享如喷气发动机啥的越来越多。俄罗斯虽在乌克兰消耗,但战略导弹没闲着。
联合演习频率从每年几次到每月巡逻,情报共享卫星图像交换,分析美基地坐标。特朗普上台后,对乌援助缩减,资金转国内,但台海巡航没减,中俄情报网更密。北极巡逻每月一次,潜艇数据变作战模型。如果美本土威胁真来,反击路径就激活,全球格局得重洗牌。
这共识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对美国霸权长期积累的回应。从冷战后美国单极到现在,中俄都吃过亏。俄罗斯在叙利亚和美军硬碰,美国在台海卖武器卡中国。
2025年1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报告说,美国核战略从优势转向威慑本土,谨慎多了,但对中俄还是想用导弹防御压人。中俄的回应是实打实的军事磨合。
布鲁金斯学会文章也说,美国对华政策80%硬线没错,但得避免过激。中国和美国需要核军控框架,但得包括俄罗斯。网友讨论,美国单挑中俄伊朗朝鲜难赢,物流和海军都跟不上。
总的来说,这共识接地气,就跟邻居间互保一样:你打我家,我砸你门。美国老想远程遥控,中俄得让它知道,玩火自焚。未来咋走?中俄合作还会深,联合巡逻变常态,美国报告会更多,但本质是平衡力量。中俄这步棋,走得稳。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