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苏联人从不感谢斯大林!如果没有斯大林,苏联还能否成为世界霸主

发布日期:2025-07-28 05:06 点击次数:110

如果没有斯大林,苏联还能不能打赢二战,与美国世界争霸,成为冷战中威名显赫的超级大国?

实际上,斯大林接手的苏联,并没有我们想象中强大,哪怕列宁奠定了苏联布尔什维克的基础,可此时的苏联,也不过是个空有其表的烂摊子。

1917年,十月革命发生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很快就与沙俄的保皇派们,爆发了激烈的冲突,直至演变成长达五年的战争,史称“苏联内战”。

只不过,这时候的苏联红军占据着上风,可沙俄保皇派的背后,却有着以欧美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国家的支持。

那这些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支持沙俄的保皇派呢?

原因很简单,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的最终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建立起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政府,这无疑是在革西方资本主义的命!

所以,封锁围堵新生的苏联,也就成了西方国家理所当然的头等大事!

可以这么说,彼时的苏联,虽然打赢了内战,将国内反动的沙俄保皇派清扫殆尽,但国际局势,仍旧不容乐观。

尤其是在1924年列宁去世后,苏联的局势,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部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制裁,内有贼心不死的白军残余势力,虎视眈眈。

更重要的是,列宁去世之后,苏联领导层出现了真空,谁来领导革命,成了苏联布尔什维克党内急需解决的难题。

实际上,想要接手领导苏联重任的,不止斯大林,还有红军的缔造者,托洛茨基,以及时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的季诺维也夫,还有莫斯科苏维埃主席,加米涅夫。

可以这么说,斯大林的对手,无论是从威望和资历上,都远比他更占优势,更为关键的在于,列宁留下的遗嘱中,并不希望斯大林成为苏联的领导者。

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斯大林通过自己的手段,不仅以“污蔑列宁”的罪名,将红军元老托洛茨基解除职务,流放到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还把反对他的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打成反动集团!

自此之后,斯大林事实上执掌了苏联这个新生的国家,可彼时的苏联,受一战与苏联十年内战的影响,不能说是烂摊子,也可以说是家徒四壁。

工业发展陷入停滞,国内经济一塌糊涂,粮食也只能说是勉强维持着国内的稳定,想要成为工业强国,几乎就是天方夜谭!

更为关键的是,苏联国内的城市人口仅有18%,文盲率甚至达到了惊人的60%,字都认不全,还怎么成为工业强国?

但斯大林却坚定的认为,苏联想要活下去,有且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搞工业化!

众所周知,任何国家的工业化都绕不开一个难题,那就是原始资本积累从何而来?没钱没技术,该怎么搞工业化?

苏联不像英法美日,在海外有众多殖民地,可以通过掠夺剥削,积累工业发展的原始资金,再者说,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又有谁愿意借钱给你。

面对着一穷二白的苏联,斯大林决定,国家发展工业需要钱,苏联有没有殖民地当提款机,最好的办法,就是只能先苦一苦农民。

于是,斯大林开始在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说好听点,是国家集中资源和土地,统一调配采购,实际上就是用最低的价格,收购农产品去换国外的机器和技术。

回过头来,再把进口来的机器生产的工业品,以高价出售给农民,这低买高卖的操作,不仅搞来了机器,还赚到了急需的资金,简直是一举两得。

而这种低买高卖的“薅羊毛”的行为,就是著名的“工农业剪刀差”!

幸运的是,有了资金和机器的苏联,刚好赶上了1930年的经济危机,欧美各国由于产能过剩,大量企业破产,技术工人失业,整个社会陷入到了大萧条之中。

趁着经济危机的东风,斯大林立马开始着手收购西方的技术设备,以极低的价格,将西方的技术和人才,收入囊中。

与此同时,失业潮导致大量的工人和专家,不得不寻求养家糊口的工作,正在大力发展工业急需人才的苏联,就成了他们的不二之选。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30年到1933年,美国就有超过数十万名专家和技术工人,移民苏联,参与了众多苏联工业化核心工程的建设,例如马格尼钢铁厂、第聂伯河水电站等重点项目。

虽说集体农庄和余粮收集制,极大地缓解了苏联工业资金的困境,可有利就有弊,高强度的提取农业剩余价值,导致农民的生活极为艰难。

苏联的富农和中农的土地牲畜和房屋,全部被充公,甚至没有任何的补偿,余粮收集制,更是让不少农民的口粮,都被强制征收。

这样的情况下,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连饭都吃饱了,谁还愿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支援工业建设?

斯大林的一系列,高强度提取农业剩余价值的措施,直接导致了1932年乌克兰大饥荒的爆发,超过700余万人被活活饿死!

牺牲农民的代价是惨重的,可取得的成果,却也同样惊人。

苏联仅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后,就完成了初步工业化,从农业国摇身一变,成立了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

再加上,此时的西方全面陷入到了经济大萧条,只有苏联的经济,不仅没受影响,还一路狂飙突进,着实令人眼红。

随后的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产值占到了全世界的13.7%,与此同时,苏联还在玩了命的发展军备。

1940年的时候,苏联的军工产值,就达到了惊人的50亿美元,仅次于正在积极扩军备战的德国,而英美两国的军工产值,只有苏联的一半。

工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军工产值的疯狂积累,也成了苏联能够打赢卫国战争,将横扫欧洲的德国平推的关键因素。

虽然在客观上来讲,苏联在国际上并不受欢迎,但斯大林还是凭借着高超的政治手腕,为苏联谋取了不少的战略利益。

二战结束后,战胜国都在要求德国进行赔款,可斯大林却免除了德国大部分的赔款,转而让德国以技术和设备进行抵扣。

这在当时,完全不被人理解,毕竟,德国的设备和技术,在盟军的轰炸中,早就成了废铁,拿着破铜烂铁当宝贝,不是傻是什么?

可谁也没想到,正是这些谁也看不上眼的废铁,竟然成了苏联军工技术突飞猛进的垫脚石。

就比如说,苏联的米格15喷气式战机、弹道导弹,以及在冷战中大放异彩的T-54坦克,都是在德国设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可以这么说,苏联的这一系列操作,让他们在迈向超级大国的道路上,跨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更为关键的是,冷战期间,斯大林并没有局限于意识形态的斗争,在中东地区的博弈上,果断以地缘利益为核心,支持了以色列的建国方案。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对以色列实施军事禁运的时候,苏联却通过秘密渠道,向以色列输出武器和军事顾问。

有意思的是,苏联支持以色列,并不是为了让他们当自己的小弟,而是故意埋钉子,恶心欧美等西方国家,长此以往,中东国家必然偏向于苏联。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就能轻而易举地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大,插手中东事务,事实也证明,斯大林的措施,为苏联争取到了诸如叙利亚、埃及等长期盟友。

这也是苏联能在战后,迅速扩张崛起的重要原因,为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哪怕是到了今天,中东依旧采购俄罗斯武器,以及俄罗斯在中东的重要影响力,都是苏联留下来的遗产。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斯大林的战略眼光和局势判断,确实毒辣精妙,如果没有斯大林,苏联绝不可能成为世界霸主,甚至有可能会被德国打败。

可福兮祸之所伏,狂飙突进的发展,必然要付出惨痛的代价,集体农庄导致的大饥荒、数百万人惨遭牵连的大清洗、高压集权治理社会,都是斯大林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

斯大林用尽浑身解数,将苏联推上巅峰,也为这个超级大国的解体,埋下了影响深远的伏笔。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被钉在“耻辱柱”上的斯大林,却迎来了翻案和怀念,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吊诡性。

苏联人从不感谢斯大林,就像美国人,从来不感谢罗斯福。

如果您觉得作品有趣,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