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北京一场主场活动在会场里展开,桌牌、麦克风、媒体闪光交错,背板写着“防风险、保健康、促发展”。刘金峰上台陈述时把数据放在嘴边126项新标准、累计1725项国家标准、千款食品实现数字标签落地。听着有点干货,真心的。我跟你说,这背后不是走形式,就是要把标准做实。
第一招是把标准体系当成防线来建。资料显示有7个特色实验室,和高校展开战略作,指标越发严谨。数字标签不是噱头,能让消费者看清配料和营养信息,买东西不蒙。就是这样,真厉害。我跟你说,别小看这些条条框框,它们直接影响餐桌安全。
第二招靠监测和科普底。国家开展食品安全与营养监测,绘出风险地图,按病情演变发预警,提醒百姓理采购和烹饪。还有季节性食物中毒提醒和营养改善行动,鼓励减油增豆加奶。听多了有人说“我才不信呢”,有人点头说“对头”。问个事儿,风险地图真的能把老百姓的饭桌管得服吗?
第三招是给行业开路,用规则支持创新。“三新食品”审批已批51项,支持成生物等新兴产业,食药物质目录增补到106项,既保安全也帮地方发展。市场监管和健康声称的科学论证做,食养文化摆上台面,促进消费升级。就是市场要活,监管也得跟上,别让好东西跑偏,真心的。
归根到底,这是把发展和安全一算账,法治化和科学化在推进。公众要吃得安心并改善营养,政府要让制度落地并带动产业健康,记者和专家、地方也都在说话并得上阵。走出会场,灯光收,街头小店的油烟还在飘,人们的饭碗照样要端好……我跟你说,事儿没完,大家别当耳旁风。真心的,咱们还得盯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