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韦杰夫直言2026年是“军事预算”,又被普京任命掌管征募,俄罗斯正在为下一场硬仗攒足子弹
在莫斯科金融论坛上,莫斯科交易所监事会主席什韦佐夫提醒金融圈做好“联邦预算军事化”的多年准备
他给出的时间窗口并不短,至少五到八年,军费要这么久才能从战时状态慢慢退回去
午后的会场里安静得有点出乎意料,很多人只是在本子上画圈,没人着急发问,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不是一两年的紧箍咒
梅德韦杰夫说得更直白,正在编制的2026年预算法案,本质上就是军事预算
这句话等于把风向竖在了桌面上:俄乌战事今年很难盖棺,更重要的是,即便停火,军备也不会松
今年8月,普京让梅德韦杰夫出任俄罗斯武装力量征募委员会主席,这更像一枚“持久战”的钉子
紧接着的9月,他又把基调压得更低更沉
9月他又放话,俄军有理由获胜,下一步要全线反击,不只在前线,还要在文化、世界观、经济领域开战
在这种语言里,动员不再只是战壕和工厂的事,甚至延伸到课堂、媒体和钱包
他甚至把话说到了极端,乌克兰不是从地图上消失,就是永远跟俄罗斯在一起,这样的表态在舆论场掀起不小波澜
现实层面呢,2025年4月之后,多方战报都在强调俄军的推进,库尔斯克、苏梅、顿涅茨克等地的态势更多时候向俄方倾斜,俄朝联合行动被频繁提及,压力在对面一点一点加码
这些进展让克里姆林宫更愿意相信时间在自己这边
把这些拼在一起,你会发现克里姆林宫的时间表已经从“打完这仗”变成了“赢完这场对抗”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俄罗斯要在战争之后继续保持高国防开支,不只是补库存,还是要更新装备、修基础设施、重整动员体系
具体到西线环境,谁也不敢轻言“安心”
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对俄姿态还在变硬,北约在波兰、波罗的海方向持续加码,俄罗斯的安全感只会越来越薄
波兰方面已经同意更多北约部队驻扎,靠近白俄罗斯的那条线变得更扎手
远东看起来相对平静一些,半岛紧张有所缓和,日本近来在“北方四岛”上也少了些动作,但俄方仍把它当成潜在威胁,袖子挽着,拳头不能松
战争总要有人付款
军费曲线也说明了这点:2021年约3.6万亿卢布,2024年到10.4万亿,今年预计13.5万亿,且大概率还会超支
这已经不是“应急”的规模,而是“重塑”的规模
按占比算,国防开支已到GDP约8%,这是全球前列的水平,代价是财政更紧,民生的口子可能被勒得更紧
在不少经济界人士看来,担心的不只是短期压力,是怕一脚踏进“穷兵黩武”的老坑里,再出来就要付出更大的机会成本
为了兜住财政,增值税上调的方案已被讨论,消息没定论,但风声本身就让人心里发紧
晚上回家的地铁上,你能听见普通人的算账
一位开杂货铺的老板跟朋友念叨,进货价又涨了,税真要上,那就只能少进点货
车窗外一闪一闪的霓虹里,宏大叙事挤进了小日子的缝隙
我们不该忽略这层现实:枪炮的声浪往往盖过小民的叹息,但叹息从未缺席
从战略角度看,俄乌即便停火,最终很可能只是一份约束力度有限的协议,各自回去舔伤口,转头继续扩军备战
因为乌克兰想收回克里米亚与东部四州,俄罗斯则认定北约在东翼的扩展不可逆,双方都找不到一套能让彼此心甘情愿的安全安排
所以俄罗斯一头要拧紧核力量的威慑阀门,另一头得把常规部队拉满格,以应对可能随时燃起的常规冲突
说到底,这是地缘政治的长坡,不是百米冲刺
有评论一直在流传,认为普京在“豪赌乌克兰会先崩溃”,战场上的硬实力正在慢慢偏向俄方
这种判断有其现实支撑,也有风险一面:如果乌方挺住并得到更多支持,战线拉长,俄罗斯内部的经济与社会承压会加倍回来
更何况,这场对抗已经不局限于炮火,梅德韦杰夫那句“在文化、世界观、经济领域开战”很形象,意味着媒体话语、产业链、技术封锁都会成为战场的一部分
问题来了,文化与经济的拉锯,靠军费够不够用,靠征募能不能解题?
历史上我们见过类似的代价
美国打阿富汗那些年,军费一路从2001年的3160亿美元涨到2010年的7010亿美元,财政赤字扩大,福利挤压,社会撕裂加剧,这个账今天看依然心惊
对比之下
反观中国,2025年国防预算1.81万亿元,同比增长7.2%,占GDP约1.3%,始终强调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
不是说不要强军,而是怎么强、强到什么度、跟经济怎么配套
有军事专家如傅前哨就提到,投入要用在刀刃上,用研发新武器补短板,既守住安全,也不拖累经济基本盘
这给了今天的俄罗斯一个可以借鉴的参照系:强军可以是“硬度”,也可以是“韧性”
回到俄乌,未来的图景并不明朗
有人说今年内很难彻底收尾,我赞同
假如停火,第二天会不会又起炮声,谁也说不准
停火协议如果约束力有限,那就是“间歇性休战”,不是“结构性和解”
这也是为什么金融界已经在为军费做五到八年的盘算,兵工厂要排产,弹药要补库,桥梁要维修,兵员要训练,所有这些都需要钱和时间
但钱从哪来,时间向谁借,这是摆在普京案头的难题
税多了,企业和居民的情绪会起波动;
税少了,财政就得想别的办法,比如压缩其他支出,比如融资,比如动用主权基金
每一种选择都牵动一条神经,没有“完美解”
我的感受是,俄罗斯正在为认定的长期对抗做系统准备,但也在迫近一条红线:军事优势能不能转化为可持续的国家实力
这跟“赢下一场战役”不同,它更像“赢得一个时代”的命题
如果要说今天这条路的关键,就在平衡
既要让前线有弹、后方有粮,也要让学校、医院、公交车继续运转,让普通人的生活不会被挤成一条缝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预算是战争的语言
当预算长期“军事优先”,政治就要承受它的延伸效应,社会也会感知到它的重量
安全与发展是一张纸的两面,普京政府未来几年要做的,是在枪炮与面包之间,稳住战争的手,也稳住生活的心
信源资料杨律之观天下:《普京正豪赌乌克兰会先崩溃 战场上的硬实力:俄罗斯逐渐占据上风》-2025年9月9日网易新闻:《普京打出王牌!梅德韦杰夫亲自操刀,俄乌血战进入无限续杯模式》-2025年8月27日光明网:《今年国防费预算1.81万亿元,怎么花?最新回应》-2025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