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连续6次成功发射!在轨卫星达到64颗,吉利星链完成一期组网部署

发布日期:2025-10-09 03:07 点击次数:107

2025年9月24日下午3点56分,吉利星座第六个轨道面在山东日照附近海域一箭12星成功发射,12颗卫星精准入轨,状态一切正常,这场发射任务圆满收官。

作为一项中国民营商业航天的里程碑式成就,我不禁为这项突破感到振奋。

从2022年到2025年,吉利星座连续6次发射无一失手,在轨卫星总数已达64颗,一期组网部署高效完成。

这不仅标志着吉利控股集团“天地一体化”智能出行生态的重大进展,更是中国首个具备规模化应用能力的低轨卫星星座,妥妥地给民营航天争了口气!

先聊聊这项成就的技术含金量。

吉利星座是面向全球商用的新一代卫星物联网星座,由吉利控股旗下的时空道宇自主设计、研发、建设和运营。

第六轨卫星入轨后,结合之前的轨道面部署,64颗卫星在轨可靠性100%,网络可靠性100%,基本实现了除南北极外的全球地表实时通信覆盖。

想象一下,在零下40度的极寒高纬度地区测试,卫星信号依然稳如老狗,传输延迟控制在毫秒级,这技术硬核得让人挑不出毛病。

性能上,星座在南北纬60°区域内能提供1至2重卫星通信覆盖,系统每天通信能力高达3.4亿次,支持全球2000万用户同时在线。

单条通信能力达到1900 Byte,支持文字、语音、图片传输,甚至在恶劣电磁环境下还能保持50dB超强抗干扰能力,信号抗截获性能比国际同类系统高出一大截。

跟美国Starlink的部分型号比,吉利星座在通信可用性上多了至少15%的稳定性,尤其在高干扰战场环境下的表现,简直能甩对手几条街。

再来看实战应用场景,这星座可不是“天上摆设”。

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例,吉利星座能让车辆在无公网覆盖的区域,比如高原山地或茫茫沙漠,依然实现实时通信。

在海拔5000米的青藏高原,低氧环境对地面设备干扰大,但卫星信号传输效率只下降不到5%,车辆仍能完成远程数据上传和信息同步。

吉利旗下车型如银河星耀8、E8、领克900、极氪001FR等已搭载这项技术,山区行车再也不怕“失联”,安全感直接拉满。

相比之下,某些国外车企的卫星通信模块在极端环境下掉线率高达20%,这差距一目了然。

更别说在Robotaxi车队运营中,吉利星座能确保车辆与控制中心实时连接,哪怕遭遇极端天气,远程调度和紧急干预的响应时间也能缩短到3秒以内,妥妥地为无人驾驶保驾护航。

未来若集成更先进的AI导航算法,信号覆盖精度还能提升至少30%,想想都让人期待!

再说说区域影响和国际反应。

这64颗卫星的组网,不仅提升了我国在亚太地区的通信保障能力,还间接增强了国防信息化的战略支撑。

特别是在南中国海这种复杂海域,卫星物联网能为渔业、航运提供实时数据支持,抗干扰能力强的信号传输在军事场景下也能派上大用场。

国际上,吉利星座已与中东、东南亚、中亚、非洲、拉美等20多个国家开展合作,商用通信测试成功率达到99.15%,网络可用性超过99.97%,这数据一出,某些西方国家坐不住了,甚至有媒体酸溜溜地说“中国民营航天抢了他们的市场蛋糕”。

但事实摆在这,吉利星座的性价比和技术可靠性,已经让不少发展中国家主动找上门,合作项目涵盖从农业监测到应急通信的方方面面。

最后,不得不感慨,吉利星座一期组网的完成,真的是中国民营航天的一次硬核逆袭!

从2022年首发到2025年64颗卫星上天,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熬夜攻关,是发射团队在海风刺骨的发射场一次次调试设备。

单看数据,每天3.4亿次通信能力、支持2000万用户,再加上覆盖全球的实时通信,这不仅是个技术突破,更是给智能出行和国防保障插上了翅膀。

深层来看,这套星座打破了西方在卫星通信领域的部分技术垄断,让中国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竞争中多了张王牌,战略意义怎么夸都不为过。

看到这儿,我眼眶都有些热,这种自力更生的劲头太让人自豪了!

你们是不是也好奇,未来吉利星座还能怎么升级?

会不会在军事通信上有更大突破?

来聊聊你们的看法吧!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