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审阅人员和品鉴读者:本文是经过严格查阅相关权威文献和资料。 全文数据有据可依,可供查证。
我问你个问题,你要是看到军人候车室里空空荡荡,旁边一个退役军人拿着优待证站着排队候车,你什么感觉?
我是那天在广州南站看到的。军人候车室玻璃门开着,里面连个保温桶都擦得发亮,但没人进去,退役军人就站在外面刷手机。有人提醒他可以进去,他看了眼门口的牌子,仅限现役军人使用,犹豫了几秒,还是没动。他说怕进去被说是在刷存在感。
我当时一下子没反应过来,这年头,退役军人用个候车室,咋就成了刷存在感?
这事不是个新话题。网络上争了好几年。有人坚持军人候车室是给现役的,退役就脱了军装,和普通人没两样了;也有人觉得持有优待证的退役军人理应有权使用,这是写进法律的优待政策,不是凭空要的特权。
但现实情况早已经不是当初设立军人候车室那几年了。201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明确提出,要加强对退役军人的尊崇和优待。2021年,优待证全国统一发放,拿到优待证就能在各地享受交通、医疗、景区等方面的便利。
我查了一下,全国已有超过9000万人退役,真正拿到优待证的在逐年增加。光是2023年,全国铁路部门就有超过150个车站开通了退役军人绿色通道,部分高铁站点甚至将军人候车区改名为军人和退役军人候车室。
但问题是,改名归改名,政策落地的温度,真不一样。我认识的一位北京退役军人,60岁出头,在北京南站出示优待证准备进候车室,被安保拦下,说没有通知他们这类证件能进。他没争执,转头坐在普通候车大厅,跟我说:我现在最怕的,不是不能进,是进了被人盯着说‘你退伍那么多年还蹭这点待遇’。你说,这是在蹭吗?
我又去翻了一下交通运输部2022年的一个答复文件,里面写得很清楚:军人候车室在条件许可范围内,可向持优待证退役军人开放使用。这个可字,说白了,是留给地方执行层的自主权。但正因为是可,才让许多退役军人进不去,也不敢进。
不是不想去,是怕被误解成在争名头、占便宜、刷存在感。
但问题反过来问:难道空着就是合理的资源使用?难道一张优待证代表的几十年付出,就比一间屋子、一张椅子还轻?这个问题,不能只看现状,更要看趋势。
全国范围内,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悄悄调整。例如郑州东站、武汉站、杭州东站都在2024年初更新了进站导视系统,把军人候车室更名为军人及退役军人候车室,并主动培训工作人员识别优待证、指导退役军人进入。
这些地方没有等明文红头文件,就自己动起来了。原因其实也不复杂:群众舆论早就不是五年前的调调。2023年退役军人事务部在全国开展过一次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63%的退役军人表示社会对退役军人的尊重程度有所提升,但也有近三成提到实际政策落实差异大、细节打折。
最扎心的是这个对比:一个地方,退役军人被热情引导进候车室,工作人员敬个礼;另一个地方,优待证拿出来被质疑这也算军人?
你能说情绪不受影响吗?再往深一点想,这事不是一个小小候车室的问题。是整个社会对退役二字的态度问题。
如果你一边喊尊崇退役军人,一边在他们进军人候车室的时候冷眼旁观,说他们是在争待遇刷存在感,那到底是制度虚伪,还是认知错位?
有个山东的退役军人留言说得特别扎心:以前穿军装的时候,是国家的人;退役了,反倒要看脸色做人。这不是段子,是他在车站被拒之门外后发的朋友圈,配图是他站在军人候车室外的背影。
现在政策文件里写得越来越好看,服务窗口也越来越智能,但落在每个个体身上的那点温度,却依旧经不起风吹。
别再把退役军人的自尊心当成他们争待遇的筹码。也别再用脱了军装就是老百姓当作不给人尊重的理由。军人候车室空着,退役军人有证不能进,这本身就不合理。
你要是也有类似经历,或者路过看到过这样的场景,不妨想一想:我们到底希望这些为国家出过力的人,活成什么样?
是安静地消失在人群里,连一张椅子都不敢多坐?还是能坦然地出示优待证,坐下等车,不用担心被误会?